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6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3篇
电工技术   9篇
综合类   31篇
机械仪表   16篇
矿业工程   1篇
无线电   3篇
自动化技术   36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3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51.
对于二阶线性控制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特性参数,通常应用公式可以计算,但对于二阶以上的高阶控制的单位阶跃响应的特性参数计算不容易求取。本文应用MATLAB语言求取稳定的连续系统任意传递函数的单位阶跃响应特性参数值,并估单位阶跃响应图上予以标出。  相似文献   
52.
提出应用FPGA设计PLC数据输出控制IP核的思路。该IP核执行输出数据相关命令时,在内部时序脉冲控制下按照Y编号地址自主完成数据在存储单元的寻址和读写操作;论述了控制器的工作原理和电路设计,应用Verilog语言实现硬件电路的构建及功能;测试表明:该IP核可以自主完成对数据处理和输出要求,使数据输出与系统其它功能模块实现并行处理,提高了PLC运行速度。  相似文献   
53.
通过对基于SOPC技术的嵌入式NiosⅡ处理器系统的介绍,在分析液晶驱动芯片时序的基础上,利用硬件描述语言,针对128*64液晶显示模块,编写逻辑接口,给出了自定义逻辑的实现方法及在NiosⅡIDE集成开发环境下的基本编程应用,实现了128*64液晶在嵌入式NiosⅡ处理器系统的应用.  相似文献   
54.
基于插补算法的数据拟合与曲线显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点阵液晶显示模块显示点地址的特点,对点阵液晶屏幕进行了规划,推导出显示点地址与(x,y)坐标点之间的映射关系。在对曲线进行分段拟合的逐点比较法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用“水平、垂直、±45°方向”进行曲线数据拟合的插补算法。论述了其插补的基本原理,给出了插补算法表,用简单的算法实现曲线和实时采集数据曲线的拟合与显示。  相似文献   
55.
针对纯电动观光车的铅酸蓄电池检测系统,研究以ATMEL公司生产的Mega48单片机为核心,采用分布式-集中管理系统结构,实时监测铅酸蓄电池的各种运行参数,并从热管理等方面做了相应设计.系统通过2.4G无线传输模块nRF24L01把信息传输给ARM微处理器进行处理并实时显示电池的容量和电池的故障状态,从而实现了免布线、免隔离的优点.通过实际测试验证了无线传输模块在纯电动观光车运行中能将信息可靠传输.  相似文献   
56.
本文以S3C44B0X为微处理器,通过其SPI接口,采用MCP2510 CAN控制器扩展CAN总线,文章在分析Linux设备驱动程序工作原理和结构的基础上,重点论述CAN设备在uClinux下驱动程序的设计方法,编写驱动程序的操作例程,测试驱动程序的正确性.结果表明CAN设备在嵌入式操作系统uClinux下驱动程序的正确性;CAN设备驱动程序的成功实现,对在嵌入式操作系统下扩展其它设备驱动程序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7.
根据可编程序控制器输入输出外部特性,讨论了4种控制操作面板的电路设计方案,提出了2种总线结构的控制操作面板设计方案,一是PLC与电子线路接口的总线结构,二是PLC与单片机,点阵液晶显示器接口的总线结构。  相似文献   
58.
基于ZigBee和GPRS煤矿安全监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网络节点利用LPC2103微处理器控制MC13192无线收发器模块收发数据,通过传感器模块对矿井的环境信息进行采集,将采集到数据经ZigBee无线传感器网络和GPRS传输给远程的监控中心。测试结果表明,该系统具有结构简单、节点灵活、功耗低等优点,实现了在无线网络环境下对煤矿安全实时远程监测。  相似文献   
59.
以低压无功补偿和配变监测计量终端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主/从双CPU进行设计的优点,并为实现主/从机的有效协作进行了通信设计,包括主/从通信协议的制订、通信帧的组织、协议的软件实现、协议功能的验证、增强通信可靠性的措施等。实际验证表明,设计的通信协议实现了数据的快速、可靠传输,达到了双机有效协作的目的,为终端具体功能的实现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6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