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815篇 |
免费 | 125篇 |
国内免费 | 69篇 |
专业分类
电工技术 | 369篇 |
综合类 | 179篇 |
化学工业 | 154篇 |
金属工艺 | 99篇 |
机械仪表 | 106篇 |
建筑科学 | 247篇 |
矿业工程 | 55篇 |
能源动力 | 32篇 |
轻工业 | 129篇 |
水利工程 | 75篇 |
石油天然气 | 61篇 |
武器工业 | 9篇 |
无线电 | 164篇 |
一般工业技术 | 142篇 |
冶金工业 | 48篇 |
原子能技术 | 8篇 |
自动化技术 | 13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1篇 |
2023年 | 107篇 |
2022年 | 87篇 |
2021年 | 113篇 |
2020年 | 77篇 |
2019年 | 122篇 |
2018年 | 120篇 |
2017年 | 45篇 |
2016年 | 68篇 |
2015年 | 124篇 |
2014年 | 140篇 |
2013年 | 115篇 |
2012年 | 84篇 |
2011年 | 83篇 |
2010年 | 92篇 |
2009年 | 86篇 |
2008年 | 73篇 |
2007年 | 62篇 |
2006年 | 67篇 |
2005年 | 50篇 |
2004年 | 28篇 |
2003年 | 39篇 |
2002年 | 36篇 |
2001年 | 18篇 |
2000年 | 17篇 |
1999年 | 12篇 |
1998年 | 15篇 |
1997年 | 16篇 |
1996年 | 12篇 |
1995年 | 15篇 |
1994年 | 16篇 |
1993年 | 4篇 |
1992年 | 12篇 |
1991年 | 5篇 |
1990年 | 10篇 |
1989年 | 7篇 |
1988年 | 1篇 |
1987年 | 2篇 |
1985年 | 2篇 |
1984年 | 3篇 |
1983年 | 2篇 |
1982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0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1.
92.
选择单金刚烷及双金刚烷化合物作为烃指纹化合物,采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对其进行定性及定量分析,考察了不同加氢裂化条件下,金刚烷化合物的含量及其分布特点。结果表明,减压蜡油(VGO)经加氢裂化后,165℃~350℃中间馏分产品中存在丰富的金刚烷化合物;随着转化率的增加,双金刚烷化合物含量均不断增加,而部分单金刚烷化合物在高转化率条件下含量减少。在加氢裂化过程中,金刚烷化合物含量变化与烃类组成的变化密切相关,并且金刚烷化合物指纹参数与加氢裂化反应转化率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可监测加氢裂化反应深度及烃类变化。 相似文献
93.
为了揭示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延长组岩性油藏的成藏动力特征及油气运移规律,利用测井声波资料计算延长组各油层组的过剩压力值,分析延长组泥岩压实特征与流体过剩压力的分布特征,并以长8油藏为例探讨长7油层组和长8油层组之间的油气运移聚集规律。结果表明:延长组下部广泛发育稳定的欠压实带,长7油层组过剩压力值普遍较高,主要分布在8~14MPa之间,最高可达到18MPa;长8油层组过剩压力相对较低,只在局部地区达10MPa以上。泥岩厚度和性质是影响过剩压力分布的重要原因,高泥岩厚度分布区与过剩压力的高值区相吻合。长7油层组与长8油层组之间存在着较大的过剩压力差,该过剩压力差是油气纵向运移的主要驱动力;在横向上过剩压力低值区为油气运聚成藏的有利区。 相似文献
94.
油层润湿性研究现状及对采收率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简要介绍了油层润湿性的研究历史、分类及测量方法,指出了每种测量方法的优点与局限性。结合对靖安油田的实际研究工作,认为影响油层润湿性的因素主要有岩石矿物成分,原油组分、地层水成分和地层温度、压力等。油层润湿性研究对油田注水开发方案的制定以及油田采收率的提高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5.
96.
钻杆是钻探设备中最重要的材料之一,钻杆的质量直接取决于钻杆的加工工艺。对传统的钻杆加工 工艺进行改进,采用中频透热、液压镦厚、摩擦对焊等先进工艺加工生产出的无细扣摩擦焊钻杆,属于优材质高强 度钻杆,质量可靠,并且在很多领域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相似文献
97.
利用有关孔隙度和有机质热成熟度的理论公式研究了二之间的内在联系,建立起Ro与砂岩孔隙度之间的关系模型。用该模型对济阳坳陷沾化凹陷渤南洼陷沙河街组四段上亚段烃源层有机质的成熟度进行了估算,指出该烃源层有机质已达到成熟。 相似文献
98.
针对河南油田钻井过程中油层保护技术现状及地面生态环境要求,以研究绿色、高效、经济的新型油气层保护材料为目的,开展了纳米级淀粉油层保护材料的研发与性能评价。通过室内单因素实验及正交实验对制备工艺加以优化,采用激光粒度、红外光谱、热重热差、X射线和电镜扫描等多种手段对淀粉基油层保护剂DYB–2进行表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合成的DYB–2材料为微球状,结构致密、表面纳米级孔道均匀分布,具有刚柔并济的特点,同时降滤失效果明显(API小于4mL),岩心渗透率恢复值大于80%,在中低渗透率岩心中的膜承压强度大于10 MPa,有较好的油层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99.
以硝酸铝为铝源,钛酸四丁酯为钛源,柠檬酸三铵为起泡剂,聚乙烯吡咯烷酮(PVP)作表面活性剂,采用低温溶液法制备TiO2/γ-AlO(OH)复合纳米粉体光催化剂;采用HRTEM、FESEM、EDS、XRD、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UV-Vis DRS)和N2吸附-脱附(BET)等手段对复合材料进行表征;研究了γ-AlO(OH)掺杂量、PVP表面活性剂等对TiO2/γ-AlO(OH)复合纳米粉体的形貌及光催化活性的影响规律;探究了吸附作用对催化剂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载体材料γ-AlO(OH)纳米微球的介孔结构限制了TiO2纳米晶的团聚和长大,适当添加PVP表面活性剂可以减少复合粉体团聚,并调控其微观形貌;当γ-AlO(OH)掺杂质量分数为10%、PVP添加量为0.1 mmol时,制备的TiO2/γ-AlO(OH)复合粉体的BET比表面积为334.27 m2/g,催化性能最佳,光照30 min,对罗丹明B的降解效率为94.26%,远大于纯锐钛矿结构TiO2和市售P25催化剂。 相似文献
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