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4篇
  免费   4篇
电工技术   10篇
化学工业   2篇
金属工艺   1篇
机械仪表   2篇
建筑科学   22篇
矿业工程   2篇
轻工业   2篇
无线电   27篇
一般工业技术   6篇
自动化技术   4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0篇
排序方式: 共有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71.
郑媛 《电气技术》2006,(3):123-124
有经验的晶闸管装置设计者,特别是运行在条件比较恶劣的大容量装置的设计者,通常都会在晶闸管门极-阴极间并联一个十欧姆量级的电阻,有时也会再并联一个电容器。其目的在于把外界的各种干扰信号从该电阻﹑电容短路掉,不至让它们进入门-阴极而引起晶闸管的误触发。这种经验无疑是有效的。但它只能对外来空间进入触发回路的干扰信号起分流屏蔽作用。把分流电阻引入晶闸管内部,对晶闸管综合性能的改善作用就更大了。这种做法称之为“短路发射极”结构。了解——(1)短路发射极是怎样制成的;(2)它的原理是什么;(3)它是怎样影响晶闸管性能的;(4)怎…  相似文献   
72.
郑媛 《电气技术》2006,(3):122,124
最近,丙戌年正月初三,我国电力电子元老——清华大学顾廉楚教授年届八十了。在八秩庆宴上,与会者回顾起顾教授一生的业绩,很自然地提到他参与的“北京可控硅短训班”对各单位的帮助……1974年春节后,北京市技术交流站(属北京市总工会)邀请北京地区从事可控硅(现规范地称为晶体闸流管,简称晶闸管)制造的企事业单位——北京变压器厂、北京整流器厂、北京椿树整流器厂、首都钢铁公司总计控室、北京冶金仪表厂、冶金部建筑研究院半导体室、铁道科学研究院半导体室等的代表和在清华学习过的各单位工农兵学员,来到清华大学工业自动化系可控硅车间…  相似文献   
73.
采用不同粒径的氮化铝(AlN)粉末为填料,通过超声波分散及机械搅拌分散相结合的方式制备了环氧树脂/AlN复合材料.运用 SEM 对填料及气孔在基体中的分布情况进行表征分析,同时讨论超声波分散、真空脱泡及分散剂在材料成型过程中的消泡效果.结果表明:超声分散的应用不利于气孔率的减少,真空脱泡及消泡剂的添加能有效地减少材料中的气孔分布,提升材料的导热性能.  相似文献   
74.
郑媛 《电力电子》2004,2(4):56-56,64
额定电流是电力半导体器件最重要、最基本的参数之一。这个参数是怎样规定的?不同器件的额定电流的定义或规定有什么不同?使用者应该怎样正确理解和采用器件的额定电流?这些问题看来很简单,不过要真正弄清楚,绝不是简单几句话的事。本刊将分几期在“趣味问答”栏中讨论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75.
解析与诠释新加坡基于地区气候的绿色建筑营建策略的传承与发展,为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提供借鉴与启迪。从新加坡地区特定的气候环境出发,解析了其传统建筑的气候应对策略,重点从平面布局、建筑材料、通风设计、建筑生物气候界面等4个方面分析了新加坡当代绿色建筑营建策略对传统地区建筑原型的转译与实践发展。新加坡绿色建筑实践充分体现了传统生态智慧在当代的传承与延续,并以今天的设计手法和技术手段适应了当代建筑体量、功能需求的改变。"原型-转译"能够传递并继承传统技术经验,有益于创造出适应环境、节约能源、地域特征鲜明的绿色建筑。  相似文献   
76.
“海外建筑设计在中国”大家谈汇集海内外各年龄段建筑师及相关人士的发言.基于个人和地方的经历,讨论海外建筑设计在中国产生的正面和负面影响以及近30年历史的回顾,对外国建筑师的设计策略以及我国决策者和设计行业进行反思,期待措建更加健康、公平、公开的创新设计平台.  相似文献   
77.
陈彦联  郑媛月 《计测技术》2013,33(Z1):97-99
开发检定/校准业务功能模块,实现原始记录模板调用,利用VBA编程技术对检定/校准的原始数据进行自动化处理,实现结论自动判别、证书自动生成,丰富了计量管理系统结构,充实管理内涵,提高了计量检定/校准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78.
在建筑行业智能化转型的背景下,建造体系的革新为建筑实践提供了多样的优化可能性和创造潜力。针对建筑设计建造的复杂性和建造场景的动态性特点,通过对于当前应用建筑智能化领域的机器人建造自适应原理相关内容及其实践案例的研究解析,建立起面向建筑师的系统控制思维和认知。从建筑构件制造、建造环境响应、材料性能测试三个方面的细分研究入手,梳理了近十余年来以自适应控制导向下的建筑智能化设计建造的演化发展脉络;结合国内外多尺度案例分析,厘清建筑建造过程中在加工精度把控、动态环境交互和材料行为模拟等应用技术研究中的反馈循环机制;总结了包括“设计-响应-建造-感知”等核心节点在内的自适应设计建造流程以及潜在影响,并展望其未来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