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70篇
  免费   89篇
  国内免费   36篇
电工技术   81篇
综合类   62篇
化学工业   155篇
金属工艺   39篇
机械仪表   54篇
建筑科学   100篇
矿业工程   25篇
能源动力   29篇
轻工业   193篇
水利工程   40篇
石油天然气   31篇
武器工业   10篇
无线电   117篇
一般工业技术   93篇
冶金工业   44篇
原子能技术   5篇
自动化技术   117篇
  2024年   21篇
  2023年   87篇
  2022年   76篇
  2021年   109篇
  2020年   67篇
  2019年   101篇
  2018年   60篇
  2017年   27篇
  2016年   52篇
  2015年   62篇
  2014年   77篇
  2013年   49篇
  2012年   58篇
  2011年   69篇
  2010年   29篇
  2009年   28篇
  2008年   40篇
  2007年   34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4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2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2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1.
中继技术是一种关键的增强型无线通信技术,它为小区带来更大的覆盖范围和系统容量。本文将主要探讨3GPP LTE- Advanced标准中的Relay架构。  相似文献   
32.
白酒中酯类的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酒中所含的各种酯类是白酒主要香味成分之一。由于含有酯的种类和数量的不同,将决定白酒的香味和风格。白酒中酯类主要是由脂肪族醇和有机酸形成的酯。酯类主要是在发酵过程中的生化反应所引起的。是由酯酶催化形成的,另外在白酒蒸馏和贮藏过程中亦能通过化学反应(酯化反应)而形成。一酯的化学合成 1.酯化反应在常温下,有机酸与醇相接触能缓慢地形成酯,称酯化作用。酯化反应是一可逆反应: 由于白酒中醇的当量浓度远大于酸,因此酯化作用中形成酯的当量浓度在相当程度  相似文献   
33.
以分离自广式米醋生产车间的木醋杆菌RF4(Gluconacetobacter xylinus)为菌种进行表面发酵。研究了发酵过程中细菌纤维素膜对总酸度的影响,纤维素膜内与发酵液中乙醇脱氢酶活性差异,讨论了3种不同接种培养方式对总酸度、黏度及浑浊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纤维素膜完整性对发酵总酸度有重要影响,纤维素膜内乙醇脱氢酶活性是发酵液中的8倍,达2.26×10-2U/g。含木醋杆菌纤维素膜接种并中途取出的接种培养方式总酸度最高,发酵12天后可达4.86 g/100 mL,且黏度及浑浊度都较低。  相似文献   
34.
采用多元羧酸交联剂1,2,3,4-丁烷四羧酸(BTCA)对粘胶纤维进行酯化交联处理,分析了交联温度、时间和BTCA质量分数对粘胶纤维酯化交联反应的影响,并进一步探讨了交联处理对粘胶纤维力学性能的影响,红外光谱证实BTCA与粘胶纤维之同发生了酯化反应.升高交联温度和延长交联时间可以使BTCA与粘胶纤维较充分地发生酯化反应,大大提高-COOH转化率.随着交联温度的升高、交联时间的延长、BTCA质量分数的增大,粘胶纤维的湿模量逐渐增大;经质量分数为8%的BTCA在180℃下交联3 min后,粘胶纤维的湿模量为15.28 cN/dtex,湿断裂强度达到最大值,提高率为23.73%.  相似文献   
35.
陈思 《烹调知识》2011,(8):75-75
“病从口入”这句话告诉我们东西不可以乱吃,但很多时候并不是我们主动去吃那些不卫生、不健康的食品,而是在不知不觉之中吞下了有害的物质。下面告诉你哪些突然的情况可能会让你“吃错”。  相似文献   
36.
柿果多酚对高脂血症小鼠脂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柿果多酚调节高脂血症小鼠脂代谢的作用。方法:高脂血症模型建立成功后,选取雌性昆明小鼠80只进行实验分组,以正常小鼠为对照A组和B组各10只,对高脂对照组、柿果多酚高、中、低剂量组和辛伐他汀阳性药物对照组各12只,实施各口只不同灌胃处理。测定小鼠血清总胆固醇(TC)、血清总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脂质过氧化物(LPO)、肝组织游离脂肪酸(FFA),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脂蛋白酯酶(LPL)、肝酯酶活性(HL)。结果:柿果多酚能显著降低高脂血症小鼠TC、TG、LDL-C、LPO、肝组织FFA(P<0.01),对HDL-C提高不显著,能显著提高血清SOD及肝组织LPL、HL活性(P<0.01)。结论:柿果多酚可通过调节机体脂代谢减轻高脂血症,预防动脉硬化(AS)。  相似文献   
37.
王璐  郜玉钢  郭阳  刘杨  陈思  臧埔  何忠梅  赵岩  张连学 《食品科学》2018,39(17):152-158
以培养液匀浆人参发根为实验材料,选用Cu2+螯合能力、多酚氧化酶活力、总抗氧化能力3 种方法对其 抗氧化能力进行测定;采用流式细胞术对黑色素瘤细胞A375凋亡、细胞周期进行测定。结果表明:随着质量浓 度的增大,培养液匀浆人参发根的Cu2+螯合率逐渐提高,在100 mg/mL时与VC差异不显著(P>0.05);40、 60、80、100 mg/mL时培养液匀浆人参发根与VC的多酚氧化酶活力差异不显著(P>0.05);培养液匀浆人参 发根的总抗氧化能力具有质量浓度依赖性,在100 mg/mL时达到0.877 4 mmol FeSO4/g。与对照组相比培养液匀 浆人参发根组细胞凋亡显著(P<0.05);S、G2/M期比例升高,G0/G1期比例下降。结论:人参发根具有抗氧 化、抗黑色素瘤作用。  相似文献   
38.
以红树莓冻果为原料,研究不同发酵阶段红树莓果酒的功效成分(活性成分、有机酸含量)及香气成分的动态变化,并以α-葡萄糖苷酶和α-淀粉酶抑制率为评价指标,研究红树莓果酒发酵过程中体外降血糖功效的变化。结果表明,红树莓果酒发酵过程中乙醇体积分数先上升后趋于平稳,陈酿结束后为(18.00±0.07)%;活性成分、α-葡萄糖苷酶和α-淀粉酶抑制率均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其中总酚、花色苷在发酵第1天达到最大值,分别为(153.32±2.26)mg/L和(173.64±5.72)mg/L,黄酮在发酵第9天达到最大值为(67.03±0.30)mg/L,原花青素在发酵第5天达到最大值为(6.38±0.04)mg/L;α-葡萄糖苷酶抑制率在发酵第5天达到最大值为(90.18±0.77)%,α-淀粉酶抑制率在发酵第1天达到最大值为(87.93±2.10)%;果酒发酵期间,有机酸除L-苹果酸升高、柠檬酸降低外,其他有机酸含量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其中琥珀酸、乳酸变化最明显;陈酿期间,L-苹果酸呈缓慢升高趋势,琥珀酸先升高后缓慢降低,柠檬酸、乳酸、草酸、酒石酸和莽草酸呈降低趋势;红树莓果汁、红树莓果酒发酵和陈酿...  相似文献   
39.
结合传统培养方法与基于PacBio Sequel平台的单分子实时(Single-molecule real-time,SMRT)三代测序技术,对中国婴儿肠道菌群中的乳酸菌进行分离鉴定并分析其多样性,同时探究抗生素治疗对婴儿肠道乳酸菌多样性的影响。采用稀释涂布法培养分离粪便样品菌落,运用生理生化试验及16S rDNA序列比对鉴定菌株,并分析不同菌株间的系统发育关系。同时提取整体粪便样品的基因组DNA进行16S rDNA全长SMRT测序,利用QIIME、Mothur等生物信息学分析软件进行细菌群落结构和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婴儿肠道菌群中乳酸菌丰度及多样性普遍较低,传统培养方法分离出7种共32株乳酸菌,经鉴定为Lactobacillus rhamnosus、Enterococcus faecalis、L. gasseri、L. plantarum、L. casei、Pediococcus pentosaceus与Bifidobacterium longum;SMRT测序技术共获得11种乳酸菌,分别为L. rhamnosus、E. faecalis、L. gasseri、L. casei、P. pentosaceus、L. paracasei、L. salivarius、L. paraplantarum、L. porcinae、B. pseudocatenulatum、B. longum。其中,抗生素组仅分离检测到2种乳酸菌,分别为L. porcinaeE. faecalis。传统培养方法与SMRT测序技术对婴儿肠道菌群中乳酸菌多样性的分析存在差异,且抗生素的使用会降低婴儿肠道菌群中乳酸菌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40.
王锦成  陈思浩  徐子成  郭曦  金科 《食品科技》2012,(7):229-231,236
薄荷酰胺具有浓烈的苦味及刺激性气味,挥发性强,持效性较差。微胶囊技术有利于克服这些缺点。以聚乳酸为囊壁、薄荷酰胺为囊芯,采用溶剂挥发法制备了微胶囊化薄荷酰胺。红外光谱分析表明,聚乳酸已包覆到薄荷酰胺上;扫描电镜和激光法粒径分布证明,微胶囊化薄荷酰胺的粒径分布范围为50~200μm;差示扫描量热法和热失重法分析表明,包覆聚乳酸后的薄荷酰胺的熔融及热稳定性能得到了显著的提高。因此,经聚乳酸微胶囊化后的薄荷酰胺,其应用范围可得到进一步的拓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