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7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19篇
电工技术   45篇
综合类   11篇
化学工业   3篇
金属工艺   1篇
机械仪表   3篇
建筑科学   1篇
无线电   33篇
一般工业技术   3篇
自动化技术   16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7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6篇
  1995年   2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陈维贤  陈禾 《高电压技术》2012,38(4):776-781
我国配电网的中性点不接地,需要抑制频繁发生的电压互感器谐振、设置消弧线圈以及处理永久性单相接地后的自动切线问题,因而叙述了解决以上3个问题的新方案。首先,将三相电压互感器的中性点通过常闭开关接地,谐振时跳开,随后闭合,谐振立即消除,并恢复互感器的正常运行状态。其次,在母线上设置常开的分相动作的三相接地开关,弧光接地时,故障相(根据最高对地电压的相别判定)的上述接地开关闭合,由于母线地网电阻远小于故障点电阻,故障电流被充分分流,恢复电压又极小,因而电弧顺利熄灭,随后跳开接地开关。最后,在永久性单相接地时,先将上述先闭合的故障相的接地开关跳开,并将三相接地开关中某一非故障相的开关接地,造成异地两相接地,故障线路就因单相过流而切除,随后跳开接地开关。总的说来,只用1个单相开关和1个三相开关,配以简单的控制环节即可抑制配网中电压互感器的谐振,从而使单相电弧接地和故障线切除,动作简单可靠,并能带来明显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32.
目标识别是合成孔径雷达(Synthetic Aperture Radar,SAR)图像解译的重要步骤。鉴于卷积神经网络(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 CNN)在自然图像分类领域表现优越,基于CNN的SAR图像目标识别方法成为了当前的研究热点。SAR图像目标的散射特征往往存在于多个尺度当中,且存在固有的噪声斑,含有冗余信息,因此,SAR图像目标智能识别成为了一项挑战。针对以上问题,本文提出一种多尺度注意力卷积神经网络,结合多尺度特征提取和注意力机制,设计了基于注意力的多尺度残差特征提取模块,实现了高精度的SAR遥感图像目标识别。该方法在MSTAR数据集10类目标识别任务中的总体准确率达到了99.84%,明显优于其他算法。在测试集加入4种型号变体后,10类目标识别任务中的总体准确率达到了99.28%,验证了该方法在复杂情况下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33.
高速接地开关抑制超、特高压输电线路潜供电流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陈禾  陈维贤 《高电压技术》2010,36(7):1601-1604
为提高单相重合的成功率,进行了在不设并联电抗器的超、特高压短线路中借高速接地开关的分流和疏导功能来抑制潜供电流的研究。单相开断和线路两侧高速接地开关的闭合,形成后者与故障电弧通道对避雷线的3点并联接地方式,潜供电流的静电感应分量将因分流而被抑制。由于全线架设避雷线,闪络后的接地电阻实际上等于所有杆塔包括两侧变电所地网在内的全部接地电阻的并联值,它因很小而不起限流作用。分析表明,弧道电阻的限流作用亦可不计,但可显著增强接地开关的分流功能;在弧道电阻为零的最不利情况下,3点分流亦可将静电感应电流抑至低于原来的1/3,而且两侧高速接地开关的接地与线路漏抗形成平衡的电桥通道,使从线路终端返回的3倍零序电流被从桥臂导通,通过检流计支路即故障点的电磁感应电流就被抑制。最后,列出了接地开关电流的计算公式,同时指出,不容许只在线路一侧设置接地开关,因为电磁感应电流将会显著增大而使熄弧成为不可能。  相似文献   
34.
 Aim To present an ASIC design of DA-based 2-D IDCT. Methods In the design of 1-D IDCT is utilized a Chen-based fast IDCT algorithm, and multiplier accumulators based on distributed algorithm contributes in reducing the hardware amount and in enhancing the speed performance. Results and Conclusion VHDL simulation, synthesis and layout design of system are implemented. This 2-D IDCT ASIC design owns best timing performance when compared with other better designs internationally. Results of design prove to be excellent.  相似文献   
35.
一种改进的CMOS无稳态多谐振荡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设计了一种新颖的CMOS无稳态多谐振荡器,克服了传统设计中时钟占空比依赖于工艺参数的缺陷.改进的设计不仅能产生占空比为50%的时钟信号,而且能有效地预防电路闩锁.所有的改进几乎不增加电路的动态功耗,因此新设计有广泛的工程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6.
抛光的氧化铝晶体表面在玻璃熔融温度和CaO-Al2O3-SiO2(CAS)系玻璃长时间作用下,表面上的几何缺陷全部消失,只剩下结构缺陷,通过DTA、XRD、SEM和EDAX研究,发现在同样的热处理制度下,从CAS系玻璃相接触的氧化铝晶体表面处生长出来的晶体层很薄,且主要是由氧化铝晶粒组成;而从玻璃表面处生长出来的晶体层却很厚,且呈均匀的细柱状晶分布,说明玻璃表面处的非均匀形核速率和生长速率大于风化铝晶体表面处的非均匀形核速率和生长速率,非均匀形核的主要位置是表面处的结构缺陷.形核速率更动力学势垒△GD的影响较大,而受热力学势垒W*的影响较小。氧化铝晶粒不能作为CAS系玻璃晶化时的异质晶核使用。  相似文献   
37.
配电线路的零序电流和故障选线新方法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陈禾  陈维贤 《高电压技术》2007,33(1):49-52,65
为进一步研究配电线路单相接地后的故障选线问题,分析了配电线路的零序电流,即配网中某线路发生单相接地时,故障线路本身的零序电容电流分别从故障点向线段的首端电源侧和末端流出,端部电流为零,沿线电流按照斜线的规律分布;非故障线路的零序电流从各自的首端流向末端,末端电流为零,沿线亦按斜线的规律分布。全部非故障线路的零序电流叠加到故障点到首端的线段中,故首端的零序电流比每条非故障线路的为大,据此可检出故障线路。但当线路很长或接地电阻较大时,上述零序电流间差别不大,难以进行故障选线。为此,提出了一种新方法,即利用母线上的一部分无功补偿电容,或在母线上投入一定容量的三相星形电容器组,在判定永久性单相接地时将其星形中性点临时接地,相当于投入非故障的长线路,以使故障线路首端的零序电流显著增大而被检出。对于谐振接地电网,可将电容器临时接在电网中性点上,并在其投入或在上述星形中性点接地的同时切除消弧线圈,以免削弱故障线路首端的零序电容电流。  相似文献   
38.
王颖  陈禾 《电子测量技术》2007,30(10):54-57
BIST由于支持全速测试而成为延迟故障测试中引人关注的技术.确定性逻辑BIST(DLBIST)已成功应用于固定故障的测试中.由于DF的随机可测试性低于固定故障,故需要对DLBIST方法进行修改.DF测试需要测试向量对,因而与SAF相比,需要更多的映射与逻辑开销.本文针对广泛应用的所谓跳变故障模型,提出了用于跳变故障测试的DLBIST扩展方法,使用FJ产生向量对.实验结果表明,使用本文方法可以获得较高的故障测试效率.  相似文献   
39.
陈禾  韩月秋 《通信学报》2001,22(3):80-85
离散余弦变换已成为图像压缩中一标准技术,本文给出了基于DA算法的二维离散余弦逆变换(2-DIDCT)系统的设计。在设计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提出了一种改进算法,通过采用此改进DA算法,整个2-DIDCT系统在提高速度的同时可大大减少面积。设计采用自顶向下设计方法,用VHDL进行描述,整个系统在SYMOPSYS工具上进行设计及仿真,最终综合到门级电路。  相似文献   
40.
并联电抗器的可控调节   总被引:9,自引:5,他引:4  
计算表明 ,在远距离输电线路中 ,常规并联电抗器显著地限制传输功率 ,而应采用高速响应可控电抗器 ,为此推导的计算公式可用于确定其自动调节方式 ,以保证在传输自然功率范围内沿线电压不超过容许数值。针对末端负载中可能存在感性无功的情况 ,提出了修正的可控调节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