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96篇 |
免费 | 9篇 |
国内免费 | 2篇 |
专业分类
电工技术 | 8篇 |
综合类 | 3篇 |
化学工业 | 4篇 |
金属工艺 | 1篇 |
机械仪表 | 6篇 |
建筑科学 | 8篇 |
矿业工程 | 35篇 |
能源动力 | 1篇 |
轻工业 | 3篇 |
水利工程 | 7篇 |
石油天然气 | 2篇 |
无线电 | 11篇 |
一般工业技术 | 1篇 |
冶金工业 | 5篇 |
自动化技术 | 1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篇 |
2023年 | 4篇 |
2022年 | 5篇 |
2021年 | 5篇 |
2020年 | 7篇 |
2019年 | 13篇 |
2018年 | 3篇 |
2017年 | 2篇 |
2016年 | 2篇 |
2015年 | 6篇 |
2014年 | 8篇 |
2013年 | 3篇 |
2012年 | 8篇 |
2011年 | 6篇 |
2010年 | 5篇 |
2009年 | 7篇 |
2008年 | 7篇 |
2007年 | 6篇 |
2006年 | 2篇 |
2005年 | 1篇 |
2004年 | 2篇 |
2003年 | 2篇 |
2001年 | 1篇 |
1989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71.
72.
为了研究综采工作面回采巷道围岩变形规律,为回采巷道的保护提供合理依据,以东欢坨矿2088_下工作面为工程背景,运用现场实测方法,通过钻孔电视探测分析2088_下回风巷道围岩破裂情况及对巷道进行位移监测并分析变形规律。结果表明:巷道顶板下位岩层中均存在较为严重的破裂区,破裂区范围约为2.0 m左右,2088_下工作面所在的8~#煤层巷道围岩属于中松动圈和大松动圈范围;未受采动影响区域内顶底板、两帮最大移近量仅为84、34 mm;超前影响范围约为90 m,顶底板、两帮最大移近量达到了1 280、1 869 mm,由此可见,在工作面回采扰动作用下巷道变形情况较为严重;回采工作面推进距离从测点前80 m至0 m过程中,顶底板、两帮移近量分别增大至243、206 mm,移近速度分别增大至19.1 mm/d和14.7 mm/d,均产生明显增长,说明回采工作面距测点越近,巷道受采动影响越大;在对回采巷道进行保护时,要求巷道支架支护必须考虑能够有效支护该范围内岩层重量以及上覆岩层作用力。 相似文献
73.
以内蒙古地区某失稳边坡露天煤矿为研究对象,以边坡变形实时监控预警为安全保障措施,划定3个开采阶段,分阶段选取不同的安全储备系数,确定各阶段开采工艺及停采位置,进而确定了恢复正常开采工艺的空间节点,其研究思路及计算方法可为露天煤矿近似问题的解决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4.
基于核磁共振技术,对花岗岩三轴压缩作用下的裂隙发展规律进行分析,得到花岗岩在20 MPa围压条件下的应力-应变曲线、以及不同轴压状态下岩石孔隙度和T_2谱曲线。结果表明:T_2谱曲线直观、真实地反映岩石内部裂隙发育过程,孔隙度随轴向应力增加呈指数形式增长。花岗岩三轴压缩低轴压阶段,岩石损伤以裂隙数增加为主要诱因;高轴压条件下,岩石损伤主要由裂隙数增加及裂隙贯通引起。三轴压缩过程中,花岗岩存在轴向应力临界值,当超过该值,新生裂隙受到抑制,同时已有裂隙扩展至贯通,试验中花岗岩的轴向应力临界值为峰值强度的50%~70%。20 MPa围压状态下的花岗岩损伤度随岩石孔隙度、轴向应力的变化特征符合指数函数关系。 相似文献
75.
76.
汽包锅炉给水串级三冲量控制系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主要介绍了锅炉串级三冲量控制系统的结构、工作原理及其控制器的整定方法,并针对此控制系统的特点对其进行了仿真试验。仿真模拟结果说明,串级三冲量给水控制系统可以及时消除负荷(蒸汽量)变化和给水流量的干扰,具有较高的调节质量和调节精度,能够保障机组的安全稳定运行。 相似文献
77.
针对人工方式进行核电管道检测与维护存在效率低的问题,将管道机器人技术应用到核电站管道维护中,代替人工进行现场故障监测、异物探测和清理。设计了直径为300 mm的管道机器人的机械结构,分析了机器人在管道中的受力情况以及驱动特性。同时设计了一种全新的单电机全驱动机构,这种设计使机器人整体结构更为紧凑,提高了机器人行进速度以及驱动负载能力。并利用ADAMS动力学仿真软件对机器人驱动特性进行了研究和分析。结果表明,机器人的驱动能力能够满足实际作业需求,并且其驱动能力与摩擦系数、斜坡度有关;其中驱动力与摩擦系数成正比,即摩擦系数越大机器人的驱动力越大;驱动力与斜坡度成反比,即斜坡度越大驱动力越小。该研究结果可为后续机器人优化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8.
散货船舶多功能清舱设备旨在解决一些港干散货船完船后的人工清理舱内积料问题,以工程机械为平台,通过对其技术改造,功能移植,快速的实现铲、扫、堆、刮、刷、震动等功能,满足卸船后的清舱作业。本文通过分析现有清舱工艺存在的问题与技术现状,提出新型的清舱作业模式,所阐述的清舱工艺流程能够有效降低运行成本、缩短船舶在港停留时间,不断提升服务水平,保障工人的生命安全。 相似文献
79.
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