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2篇
电工技术   4篇
综合类   4篇
化学工业   1篇
建筑科学   3篇
矿业工程   1篇
能源动力   5篇
轻工业   2篇
无线电   1篇
  2021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燃烧过程中焦炭的孔隙结构演变与颗粒物的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煤粉在沉降炉中的燃烧,研究了燃烧过程中煤焦的孔隙结构演变及其对颗粒物(PM)形成的影响,分析了煤焦颗粒的比表面和孔径分布.将不同气氛下燃烧生成的颗粒物通过Dekati低压撞击器(DLPI)分级,分级范围从0.03到10 μm.研究表明:初始煤粒径的减小会使焦炭孔隙率增大,使焦炭在燃烧中更容易破碎,从而形成更多的超微米颗粒物;温度的升高虽然也会增加焦炭的孔隙率,但是对超微米颗粒物排放浓度的影响随不同的燃烧气氛而不同;氧气浓度的增加则有利于超微米颗粒物的形成.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两种烟煤在沉降炉内的燃烧试验,研究了不同氧气量对可吸入颗粒物的生成量、元素成分及形成机理的影响。试验条件为:煤粉粒径包括小于63μm和63~100μm两种,燃烧温度在1250℃,炉内燃烧气氛包括氧含量20%和50%两种。试验采用低压撞击器(LPI)按不同粒径大小从0.03~10μm共分为13级,分别采集燃烧后的可吸入颗粒物。试验结果显示:两种粒径煤粉燃烧后超微米颗粒物(PM1-10)排放量都随氧含量增加而显著增加,小粒径煤粉的增加更多;在亚微米颗粒物(PM1)中,其主要构成元素S随氧含量增加而显著减小,元素Fe、Si和Al随氧含量增加而显著增加,其中Si元素增加幅度最大;而在超微米颗粒(PM1-10)中,元素S随氧含量增加而少量减小,其主要构成元素Fe、Si和Al随氧含量增加而少量增加;相比较而言,氧含量变化对亚微米颗粒物的元素构成影响比超微米颗粒物大。  相似文献   
13.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更新和推进,医疗卫生领域系统的内容也在不断的丰富,这就对医院信息系统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医院信息系统运行的稳定和流畅也是提高医疗信息化水平的重要一部分,关系着病人的服务质量和评价.  相似文献   
14.
走产业化道路,是中国农村改革的第二步发展之路,也是传统农业走向现代农业的根本出路。产业化经营,实质上是把现代工业、现代商业和农业紧密结合,改变过去产、加,销分割的状况,使农业在高度市场化条件下产、加、销一体他有机结合的现代产业体系。我国奶业产业化经营像其他农牧业领域一样,还处在初级阶段,面临的矛盾和问题很多。但究其原因,  相似文献   
15.
燃煤可磨性指数的人工神经网络预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论述了影响煤的可磨性的相关因素,重点探讨了在MATLAB环境下,利用几种不同的人工神经网络算法预测煤的可磨性指数,并将预测结果与实验测定值进行对比分析。分析结果表明,BP人工神经网络算法的预测精度明显高于广义回归网络和RBF网络,而且与实验值比较接近,因此是一种实用的估算K_(HCI)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燃烧过程中孔隙变化对煤粒破碎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破碎是煤燃烧过程中的一个复杂的物理化学过程。煤颗粒的破碎对燃烧(如煤粉的燃尽时间、飞灰粒径分布等)以及污染物的排放有很大的影响。近年来国内外一些学者通过相关研究,普遍认为破碎的发生主要是由碳的孔隙结构决定^[1],尤其是大孔孔隙率的分布;而不均匀加热引起了孔隙率的不均匀变化,当孔隙率大于临界孔隙率时破碎就有可能发生^[2]。孔隙率变化的影响因素主要有:粒子热传导率、初始孔隙率分布、粒子固有的不均匀性等。  相似文献   
17.
燃煤可吸入颗粒的物理化学特性及形成机理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应用低压撞击器分别对某100 MW和50 MW燃煤机组锅炉的除尘器前后飞灰颗粒进行采样,研究了除尘器前后PM10的物理化学特性,探讨了颗粒物可能的形成机理.结果表明,两台锅炉产生PM10的质量粒径均呈双峰分布,峰值分别在0.1 μm和4 μm左右.粒径小于0.377 μm的颗粒可能为气化-凝结机理形成,超微米颗粒则可能是通过亚微米颗粒凝聚、聚结和矿物质熔融、破碎、聚结形成.亚微米颗粒中碱金属和碱土金属的氧化物或硫化物为其主要成分,而超微米颗粒中主要成分为难熔性氧化物.  相似文献   
18.
煤粉粒径对燃烧过程中可吸入颗粒物排放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采用沉降炉研究了煤粉粒径对可吸入颗粒物排放特性的影响。试验用煤种为平顶山烟煤,三种煤粉的粒径分别是100~200μm,63~100μm和小于63μm;燃烧试验在1400℃,空气气氛下进行。试验用低压撞击器(LPI)按不同粒径大小从0.03~10μm分为13级,分别采集燃烧后的可吸入颗粒物。结果显示煤粉粒径是燃烧过程中影响PM10(10μm以下颗粒物)生成的重要因素,粒径越小,生成的PM10越多;三种粒径煤粉燃烧后生成的PM10粒径分布都是相似的双峰分布,峰值点分别出现在0.1μm和4.3μm左右;通过对PM10的成分分析得知,峰值粒径在0.1μm左右的颗粒物主要含硫酸盐,峰值粒径在4.3μm左右的颗粒物主要含硅铝酸盐;随着煤粉粒径的减小,Al2O3、SiO2、Na2O、K2O、Fe2O3、CaO几种金属元素分别在PM1.0与PM1.0 中的浓度值增加很大。图3表4参8  相似文献   
19.
以六盘水烟煤为对象,研究了煤焦特性及其对灰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煤粉越细,热解过程中膨胀程度越高,形成的煤胞型焦越多,燃烧中内在矿物质的聚结对灰的形成影响越小,成灰的粒径越小;而膨胀程度越低时,内在矿物质的聚结对灰的形成影响越大,成灰的粒径变大。  相似文献   
20.
燃煤过程中矿物质变化与颗粒物生成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6,他引:9  
该文利用沉降炉研究了燃煤过程中矿物质变化与可吸入颗粒物的生成特性.实验煤种为平顶山烟煤,煤粉粒径小于63um,燃烧温度分别为1100℃、1250℃和1400℃,炉内燃烧气氛分别是空气和[N2]:[O2]=1:1.燃烧生成的灰样采用低压撞击器(LPI)按不同粒径大小从0.03~10μm分别采集,共分为13级.试验研究了颗粒物的排放浓度,颗粒粒径分布和元素构成.结果显示:排放的颗粒物粒径呈现双峰分布,峰值分别在0.1μm和4.3μm左右;随着燃烧温度的提高,PM10(10μm以下颗粒物)浓度增加很大;在[N2]:[O2]=1:1条件下燃烧与在空气条件下生成的PM10变化很大.文中分别对PM1.0(1.0μm以下颗粒物)和PM1.0+(1.0μm以上颗粒物)的变化进行了分析;通过XRF分析得知,峰值在0.1μm左右的颗粒其主要是硫酸盐类,SiO2和Al2O3在粒径为4.3μm左右的峰值中含量很大,表明后一个峰值主要是硅铝酸盐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