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0篇
  免费   1篇
综合类   2篇
建筑科学   108篇
自动化技术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6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居住区道路规划可否人车兼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分析当前居住区人车分行道路系统产生矛盾的原因入手,通过对西方居住区道路交通发展脉络的梳理,认为优先使用公共交通是未来居住区交通规划的发展方向;并针对现阶段居住区出现的人车矛盾问题,尝试着用一种改进的交通组织模式来予以解决。  相似文献   
62.
抄近路是一种出现于择路过程中的行为现象,它是人们在行走过程中投机心理的外显。若不加管理,许多完整、美观的草坪景观在长年累月的踩踏中将遭受破坏。只有加强对抄近路现象的管理,利用疏堵结合的处理方式,才能顺利解决抄近路引起的一系列矛盾。该文对大学校园中抄近路现象进行调研,对人的行为心理进行分析,从而得出影响该行为的主要因素。对抄近路现象的处理手段可分为堵与疏以及两者的结合。认为:堵的方法只是在非堵不可的前提下使用,同时,还应该想到"疏"的方法。这样一来,该堵则堵,该疏则疏,堵疏结合。为大学校园的草坪创造出既便捷通畅,又安全美观的捷径或路径。  相似文献   
63.
厦门市社会保障性住房套型设计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套型小,功能全"是保障性住房套型设计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如何设计出紧凑、合理,经济、适用的保障性住房,对广大建筑师来说无疑是一个新的考验。在国家相关政策背景下,通过对保障性住房套型设计现状的分析,本文尝试性地提出套型设计方案,并在此基础上,总结了保障性住房的套型设计要点,以期能为今后保障性住房的套型设计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64.
近年来大量的传统街区成为旧城改造的重点,在历史遗存与时代要求的碰撞中,步行商业街成为一种折中的手段被广泛采用。这种步行商业街涉及传统与现代的交融,功能与形式的统一,形态和意象的协调等多方面的问题,是城市街道空间的一种特殊形式。在此以泉州状元街为例,通过对状元街的图底关系、空间序列、空间尺度以及空间意象的分析,展示步行商业街空间形态的丰富内涵。  相似文献   
65.
随着社会发展的现代化、产业结构的复杂化、城市建设的扩大化和建筑技术的高技化,投资行为更讲究合理性和时效性,因此,在基本建设过程中增加“建筑策划”环节,是顺应中国国情的必然结果。本文首先对建筑策划的国内外研究动态进行扼要的介绍,其次阐明了建筑策划与建筑设计中前期设计的关系,最后提出了在基本建设过程中增加建筑策划环节使得建筑设计更具科学性、投资行为更为高效率的学术观点。  相似文献   
66.
朱凌  陈力  关瑞明 《福建建筑》2012,(7):1-4,21
在提出历史文化名镇风貌恢复原则的基础之上,本文以五夫镇风貌恢复这一基本问题入手,通过分析五夫镇历史地段的现状条件,强调出了聚落形态恢复、街巷空间恢复、单体建筑恢复的具体方向。  相似文献   
67.
封火墙是福州民居区别于其它地区的重要形式之一,具有很强的地域特征.福州三坊七巷传统民居建筑群是福州的重要标志之一,它当中的封火墙规模较大.保留最为完好,最具有代表性.本文从封火墙的起源着手,重点分析了三坊七巷传统民居建筑封火墙的形式表征与装饰艺术,并透过形式表征与装饰艺术挖掘其相应的深层内涵,试图为当前三坊七巷历史街区...  相似文献   
68.
历史街区作为城市特殊的文化载体,具有多种独特的历史遗存类型,由于采取同质化的保护形式,使其无规则、无效益地分布在街巷深处,亟需探索一种有效的历史街区活化利用模式。受到日本“一村一品”运动的启发,该文提出“一巷一品”的概念。以古城泉州井亭巷为例,通过对不同历史文化遗产辨析,提出街巷中的“巷品”分为主品与副品,接着对巷品采用针对性与差异化的保护与活化利用,并在复建设计中引入类设计理论。“一巷一品”关注的是历史街区中“巷品”的差异性并突出一个或一组主品的代表性,继而发掘其他副品,在静态保护历史街区的基础上,激活街巷的内生动力,促使历史街区的持续性发展。  相似文献   
69.
70.
聚落是人类最基本的聚居形式,中国传统聚落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因受到自然、社会和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形成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聚落形态。该文从自然和人文两个角度来阐述中国传统聚落的特征,结合当代美丽乡村建设的要求,从尊重自然环境、保持聚落风貌、提升居住品质、彰显地域文化等方面,探讨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对传统聚落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