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综合类   1篇
建筑科学   1篇
石油天然气   1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渝东北地区奥陶系五峰组沉积期广泛发育硅质岩及页岩等细粒沉积物,深化其海平面变化及沉积环境研究对页岩气勘探意义重大。综合全岩分析、主—微量及稀土元素地球化学指标及草莓状黄铁矿等系统研究表明,巫溪地区五峰组Al2O3/(Al2O3+Fe2O3)均值为0.78、Y/Ho均值为29.05,指示其属陆源碎屑影响的大陆边缘—远洋沉积环境。微量元素UEF—MoEF及V/Cr—U/Th交会特征反映五峰组沉积期水体属硫化—缺氧状态。稀土元素分析表明δEu值具明显负异常、由下至上ΣREE渐增且轻稀土由相对富集变为无富集或轻微亏损,指示正常海水沉积、受热液作用影响不明显。多参数氧化还原指标U/Th、Ni/Co及V/Cr等共同指示五峰组沉积期属厌氧—贫氧环境,对应草莓状黄铁矿平均粒径由下至上逐渐变大,反映氧化性逐渐增强。综合研究表明,渝东北巫溪地区五峰组沉积期历经完整海侵—海退三级海平面变化旋回并可细分为5个次级海平面变化旋回;早期属厌氧环境、晚期属贫氧环境,沉积环境由外陆棚向内陆棚过渡。  相似文献   
12.
基于野外露头、钻井岩心的宏观与微观研究,结合相关地球化学分析资料,对四川盆地北部及周缘地区震旦系灯影组二、四段储集层特征及成因进行了探讨与对比。研究认为:区内灯影组二段储集层分布于地层中部,主要受丘滩复合体和表生期岩溶作用的共同控制,近顺层分布的拉长状孤立藻格架溶洞和残余"葡萄花边"洞构成其储集空间主体,其中部分空间被多期亮晶白云石半充填,未见有沥青分布,连通性较差,多属于低孔、低渗型储集层;灯影组四段储集层在地层中上部—顶部发育,受丘滩集合体和埋藏溶蚀作用控制明显,近顺层分布的藻格架溶孔、溶洞、晶间孔和晶间溶孔构成其主要储集空间,其中部分空间被较多沥青和少量石英半充填,几乎未见亮晶白云石分布,连通性相对较好,多属于中—低孔、低渗型储集层,局部为中高孔、中渗型。受丘滩复合体发育程度与溶蚀作用差异的共同影响,沿宁强—广元—剑阁—阆中一线分布的台地边缘是最有利于优质储集层发育的区带,深埋地表之下的广元—阆中一带则是今后该领域油气勘探的主要地区。  相似文献   
13.
针对四川盆地川中地区安岳大气田龙王庙组气藏在不同构造位置上存在的显著特征差异,对整个川中构造带开展详细的气藏解剖与分析,明确了川中地区龙王庙组气藏存在着压力系统的差异、气水界面的不统一、储层沥青含量平面分布的不均以及烃类充注时间的不一致。通过对岩石矿物成岩次序厘定、包裹体拉曼成分分析、捕获温度测定、区域构造演化过程恢复,开展液态烃和气态烃的充注演化过程对比分析。结果显示:(1)川中地区存在三个明显的气藏压力系统,含气带与含水带间隔分布,从北向南气藏压力平均值逐渐降低,三个压力系统具有独立的气水界面;(2)不同含气系统中烃类的初始充注温度并不一致,早期液态烃充注的温度西高东低,具有从西向东差异聚集的演化过程;液态烃裂解时气态烃充注温度东、西构造高,中部温度略低。在气藏压力带划分和气水界面值确定的基础上,预测了不同含气系统有效气藏分布范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