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7篇 |
免费 | 1篇 |
国内免费 | 3篇 |
专业分类
电工技术 | 1篇 |
综合类 | 1篇 |
化学工业 | 2篇 |
金属工艺 | 7篇 |
机械仪表 | 1篇 |
建筑科学 | 14篇 |
石油天然气 | 9篇 |
无线电 | 1篇 |
一般工业技术 | 9篇 |
冶金工业 | 4篇 |
自动化技术 | 2篇 |
出版年
2021年 | 4篇 |
2018年 | 1篇 |
2014年 | 6篇 |
2013年 | 1篇 |
2012年 | 6篇 |
2011年 | 2篇 |
2010年 | 2篇 |
2009年 | 2篇 |
2008年 | 2篇 |
2007年 | 1篇 |
2006年 | 4篇 |
2005年 | 1篇 |
2004年 | 4篇 |
2003年 | 1篇 |
2002年 | 2篇 |
2001年 | 2篇 |
2000年 | 2篇 |
1997年 | 1篇 |
1994年 | 7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12.
钢铁在酸洗过程中易腐蚀,加入缓蚀剂可以提高其耐蚀性,而采用多种表面活性剂复配缓蚀剂用于20碳钢缓蚀的研究报道较少.采用失重法和电化学方法测定了盐酸介质中5种表面活性剂(乳化剂OP,乳化剂OP-10,K_(12),吐温-20,吐温-60)单独及复配使用对20碳钢的缓蚀作用,研究了温度、表面活性剂及盐酸浓度对缓蚀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盐酸介质中5种表面活性剂对20碳钢均有缓蚀作用,其中,乳化剂OP的缓蚀性能较优,与其他4种表面活性剂复配具有很好的协同作用,复配缓蚀效果优于多种缓蚀剂单独使用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孔洞与热裂是铸件在凝固过程中最常遇到的典型缺陷。两者均形成于合金凝固末期,与液相补缩不足相关,但又有各自的形成机理。铝合金熔体对氢气有很大的溶解度,凝固过程中又因为溶解度的剧降而析出。孔洞是液相中过饱和的气体压力与凝固收缩引起的压力降共同作用的结果。热裂则是在凝固末期由于铸件收缩受阻而产生的应力以及液相补缩不足而导致的,其不仅与合金性质、铸造条件有关,并且受铸件形状的影响。文章基于近年来该方面的理论研究成果,总结了关于孔洞与热裂的形成机理以及几种目前所应用的经典预测模型,并对这几种模型的理论基础以及所考虑的关键参数进行了分析与讨论,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未来新模型的研究方向和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14.
15.
16.
本文首先分别总结了微观孔洞和逆偏析2种凝固缺陷的形成机理及各自预测模型的发展,然后对二者的耦合预测模型发展做了概括总结,最后重点介绍了近期作者所建立的一个新的耦合预测模型。该模型首先利用气体元素在液-固-气三相中的分配规律,结合因液相在枝晶间补缩通道内流动受阻引起的局部压降,建立了一个新的微观孔洞预测模型;然后结合微观孔洞的析出对糊状区枝晶间补缩液流的影响规律,对经典的"局部溶质再分配方程"进行修正,得到一个新的逆偏析解析模型。针对以柱状枝晶方式定向凝固的Al-4.5%Cu(质量分数)合金的计算结果表明,凝固过程中微观孔洞的形成,会补偿糊状区中的凝固收缩,从而减少枝晶间的补缩液流,使糊状区枝晶间溶质富集程度减小,最终使逆偏析得到缓解。 相似文献
17.
18.
详细介绍了2005年美国标准化战略草案的内容,包括标准战略的目的,行动要求,原则,战略观点和 具体策略。希望对国内的标准业同行起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9.
根据建筑沉降曲线基本符合正态分布的特点,对隧道工程地表沉降预测Peck公式进行推导和参数修正,建立建(构)筑物沉降预测公式。通过工程案例总结和理论分析,研究单层和两层建筑的荷载作用对其变形的影响。通过数值模拟分析,研究建(构)筑物与隧道工程的空间位置关系对建筑基础沉降的影响。根据地层损失率 Vl已有的研究成果和建(构)筑物沉降预测公式,计算得出国内不同城市的建(构)筑物沉降槽宽度参数Ks的参考取值。工程实践表明,建(构)筑物沉降预测公式计算结果与数值模拟、实际监测结果较为吻合,该公式具有很好的实用性,可应用于类似工程的建筑基础沉降预测。 相似文献
20.
根据城市地下管线的自身特性和变形特点,明确了刚性管线和柔性管线的控制指标。综合分析了地表位移、管线自身位移、应力、应变和转角等地下管线控制指标的相关研究成果。通过北京、上海等地区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周边20条管线直接监测结果和153条管线地表间接监测结果的分析,指出工程施工可造成地下管线出现较大的整体沉降,地层较为软弱时管线总沉降量可能远超沉降控制值。地下管线的差异沉降(倾斜率)是控制其安全的重要指标,工程实际应同时控制管线的总体沉降和差异沉降,以合理评价地下管线的安全状态。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