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2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5篇
电工技术   33篇
综合类   13篇
化学工业   11篇
金属工艺   35篇
机械仪表   17篇
建筑科学   12篇
矿业工程   10篇
能源动力   6篇
轻工业   12篇
水利工程   10篇
石油天然气   5篇
无线电   11篇
一般工业技术   9篇
冶金工业   23篇
自动化技术   14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6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4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1.
为了掌握掺烧生物质气对燃煤耦合生物质发电燃煤机组运行参数的影响,针对某电厂300 MW等级燃煤机组,以能量守恒定律为基础,通过锅炉热力校核和机组热力系统计算分析了机组在BMCR、75%THA、50%THA和30%THA工况下,掺烧生物质气后燃煤机组的锅炉热效率、发电煤耗、烟气温度和烟气量等参数的变化。结果表明:掺烧生物质气会导致锅炉热效率下降,燃煤消耗量减少,理论燃烧温度降低,排烟温度升高和烟气量增大,变化幅度均随着生物质气掺烧量的增加而增大;建议掺烧生物质气的温度低于500 ℃,全负荷热量输入比小于20%。  相似文献   
212.
王妍    吕凯    马汀山    居文平    张建元    许朋江    常东峰   《热力发电》2021,50(8):54-63
煤电机组与大规模储能系统协调运行,可充分发挥储能灵活资源与煤电机组的调节能力,提升电力系统灵活性,促进电力系统低碳化转型。本文提出一种与煤电机组耦合的压缩空气储能系统,在压缩储能阶段利用煤电机组凝结水吸收空气圧缩热,在释能发电阶段利用机组给水/抽汽实现对膨胀机入口空气的梯级加热。分别对压缩、储能过程不同耦合方案进行了对比分析,得出给定参数下与煤电机组耦合的压缩空气储能系统的最优方案,并与传统带储热装置的压缩空气储能系统的运行效率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通过压缩空气储能系统与煤电机组热力循环的合理耦合,可使系统效率提升5百分点。  相似文献   
213.
分析了影响三安炼钢厂三炉三机7个钢包周转的因素,并提出了优化措施。通过优化在线钢包数量、强化工序保障、钢水衔接和炉机匹配,实现紧凑式生产组织。采用三炉三机在正常生产情况下使用7个钢包周转,周转率提高到7.71次/班,周转平均周期由71.11 min缩短为62.22 min。不但提高了钢包在线时间,还降低了过程能耗,为三安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214.
针对飞机工装任务的日益繁重,其零组件的命名是个重复、缺乏创新的劳动,现阶段中,这些工作都是人工完成的。利用CATIA平台和VS2005软件,提出基于参数因子的零件序号管理方法,实现重名零件的命名,设计出了工装智能快速命名工具。经用户测试,该工具具有很好的实用性,大大缩短了劳动时间并提高了准确率。  相似文献   
215.
以茶渣非水溶性膳食纤维(IDF)为研究对象,以H_2O_2浓度、pH及温度为考察因素,通过单因素试验及正交设计对其最佳脱色工艺进行研究,并探究其活性;同时采用离体试验模拟人体胃和肠道pH环境,对茶渣IDF的理化特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最佳脱色工艺为H_2O_2浓度5.5%、pH 10、温度45℃,白度为32.91%,且产品的持水力及膨胀力均大幅增加;茶渣IDF的理化特性为对不饱和脂肪、饱和脂肪的吸附量分别为2.786和2.948 g/g,在酸性及中性条件下对胆固醇吸附量分别为4.510和8.627 mg/g,对胆酸钠吸附量为15.841 mg/g,均高于近年来所报道的大多数膳食纤维产品。  相似文献   
216.
岩质边坡的稳定性主要是受边坡岩体内发育结构面与边坡的空间组合关系控制,赤平投影是将边坡和结构面空间的相互切割作用关系投影到平面上,可以直观地初步对岩质边坡的破坏类型及稳定性进行分析,为后续的岩质边坡的治理提供支持。以内蒙古双利矿业有限公司双利铁矿2^(#)露天采场岩质边坡稳定性评价为例,介绍利用极射赤平投影法分析判定岩质边坡破坏类型及边坡稳定性,最终针对边坡破坏类型提出不稳定岩质边坡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217.
提出了一种新型取向诱导的多谐振太赫兹超材料。超材料由双金属线(DCW)和非对称开口环谐振器(ASR)构成。数值仿真表明,当改变SR绕其中心旋转的角度时,导致亮模式和暗模式的耦合作用发生改变,产生不同类型的谐振现象。当SR旋转角为15°时,由于谐振结构对称性被打破,分别在0.67 THz、0.82 THz和0.83 THz出现了类EIT、四偶极子共振和Fano共振现象;当SR旋转角度为90°时,所有共振现象最终消失。此外分析了SR旋转角度为15°时的超材料传感性能,类EIT谐振峰、四偶极子共振和Fano共振灵敏度分别为127、107和108 GHz/RIU。该超材料作为折射率传感器,最大理论灵敏度达到127 GHz/RIU,表明该超材料具良好的传感特性。  相似文献   
218.
铁芯电抗器振动的主要原因包括铁芯的麦克斯韦力及硅钢片的磁致伸缩效应。为了准确地建立硅钢片磁致伸缩模型,基于Jiles-Atherton磁滞模型,并根据软磁材料的二次畴转模型理论,建立铁磁材料磁致伸缩模型,采用自适应模拟退火(adaptive simulated annealing, ASA)算法提取模型中的多个参数。在确定磁致伸缩模型有效性的基础上,利用多物理场仿真软件构建考虑磁致伸缩模型的干式铁芯电抗器振动计算模型,分析铁芯电抗器铁芯的振动分布特点,结合拉丁超立方抽样实验方法与Kriging模型建立能够准确预测铁芯振动位移的优化模型,在均衡铁芯电抗器电磁及振动特性的情况下使得铁芯上的金属导体用量最小化,获得电抗器铁芯的最佳结构。并对比分析优化前后电抗器模型的特性,优化数据显示,电抗器铁芯部分的金属导体用量相较于优化前降低9.21%,且此时的电感仅改变了0.31%,同时优化后铁芯振动减少18.18%,满足电抗器电磁及振动要求。  相似文献   
219.
针对遗留煤柱对下位巷道及采场产生的不利影响,以近距离煤层下行开采为背景,采用理论解析及现场实测等方法,对煤柱下底板偏应力不变量的区域特征、工作面出煤柱压架灾害的发生机理及其尺度效应展开研究。结果表明:(1)当上煤层相邻工作面开切眼位置不平齐时,下位巷道通过采取平错式布置,在保障巷道自身稳定的前提下,成功将工作面全长出一侧采空煤柱转化为2次小范围的出煤柱过程,实现对采场压架灾害的提前防治。(2)采用偏应力第二不变量(J2)、偏应力第三不变量(J3)和偏应力第二不变量(J2)水平变化率解析煤柱下方底板岩层的应力状态,并对底板进行分区,确定下位巷道平错距离的下限值为24 m。(3)工作面出煤柱期间,初次来压或周期来压与顶板-煤柱系统突变失稳产生的动载矿压耦合叠加形成冲击是压架灾害发生的根本原因,计算出煤柱尺度效应,得到平错距离上限值为36 m。燕子山煤矿工业性实践验证了下位巷道采取平错式布置且平错距离为30 m的可行性与合理性。  相似文献   
220.
为了研究近距离煤层层间基本顶三维破断演化特征,建立异形载荷–弹性基础基本顶板结构周期破断力学模型,探究不同载荷作用下层间基本顶破断位置、破断类型和破断形态,并对破断结构进行空间稳定性分析,阐明直角梯形板块失稳灾变条件及其对主控因素的响应规律。结论如下:(1)基本顶破断形态与上覆载荷分布形式直接相关,在均布载荷作用下,基本顶发生“O-X”破断,形成1个类等腰梯形板块和2个弧三角块体;在边界煤柱–采空区单峰状载荷作用下,基本顶发生“■”破断,形成2个类直角梯形板块和2个弧三角块体;在孤岛煤柱驼峰状载荷作用下,基本顶发生“■”破断,类直角梯形板块间形成块裂区。(2)破断结构失稳判据显示,直角梯形板块存在滑落失稳和回转变形失稳2种失稳形式,且每种失稳形式具有整体失稳、单边失稳和不失稳3种灾变组合。(3)随上覆载荷q增大,滑落失稳系数(深入煤体长边K1、侧向直角边K2)减小,回转失稳系数(深入煤体长边K3、侧向直角边K4)增大,即载荷增大不利于板块保持稳定;板块断裂宽度w具有与载荷q类似的规律,但当断裂宽度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