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大排量电缆地层测试器在较薄储层测试时,压力波动很快传到储层上下边界,流动形态由球形流动过渡到平面径向流动,可以借鉴常规试井或钻柱地层测试(DST)产能评价理论进行产能评价,但其不同于DST测试。DST测试的井底流压为储层厚度上的平面径向流压力,而电缆地层测试获得的探头处压力为球形流压力。因此,如果想利用常规试井方法获得储层产能,就必须将探头的压力转换成等效的平面径向流压力。针对该问题,利用渗流力学方法推导了球形流-径向流压力转换模型,可将电缆地层测试探头处的球形流压力转换成等效的径向流井底流压,进而通过不同稳定测试流量下的压差-流量数据进行产能评价,为大排量电缆地层测试实现产能评价提供了必要的理论基础,从而拓展了电缆地层测试的功能。 相似文献
22.
针对鄂尔多斯盆地岩性油藏剩余可采储量采油速度变化规律难以评价的问题,从定义剩余可采储量采油速度入手,结合Arps递减方程,推导出了不同递减规律条件下的剩余可采储量采油速度方程,并以鄂尔多斯盆地具体油藏为实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指数型递减规律下,剩余可采储量采油速度等于初始递减率,为常数;在双曲线型递减规律下,剩余可采储量采油速度随时间的增大而呈“凹”型下降曲线,与递减率呈正线性相关,其斜率为(1-n)(n为递减指数);在调和型递减规律下,剩余可采储量采油速度随时间呈“凹”型变化规律,且存在极小值,与递减率呈“凹”型相关,即当时间小于某一点(驻点)时,剩余可采储量采油速度随时间的增大(或递减率的降低)而呈“凹”型降低。当时间大于某一点(驻点)时,剩余可采储量采油速度随时间的增大(或递减率的降低)而呈“凹”型升高。研究成果在岩性油藏以及其他开发规律类似的油藏均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3.
24.
合理的测试工作制度是电缆地层测试成功的关键,是目前国内外电缆地层测试中的一项难题。通过分析电缆地层测试过程和影响因素,设计了电缆地层测试工作制度选择的实验方案,针对原油饱和的不同渗透率的岩心,改变测试参数对其进行测试,研究抽汲端压力变化与岩石渗透率、流体黏度、抽汲流量及抽汲时间之间的关系,用以设计合理的测试工作制度。通过推导建立了物理仿真模拟实验一维数学模型,分析对比实验结果与理论计算结果,研究了一维渗流条件下的合理测试工作制度设计方法,由渗流力学知识,可将一维模型转换为三维模型,为国产电缆地层测试器合理测试工作制度设计和解释方法研究提供了指导。 相似文献
25.
26.
27.
“一点测试法”使用原则及其在气藏产能评价中的偏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点测试法”在我国探井和开发井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其理论基础大多是基于二项式产能方程推导得来,其方程中的变量无法利用一点测试资料获得,往往是通过统计回归方法或是直接由经验方法获得α的值,特别是对于新探井,不论储层物性变化,直接采用其它气田统计回归值或经验值必将存在较大误差。文章从储层油气渗流理论出发,论述了各种产能试井的评价方法和原理,重点分析了“一点测试法”在目前气田勘探阶段产能评价中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最后提出了缩短测试时间的探井测试设计思想,这为储层产能测试设计、探井评价以及气井勘探开发方案编制和勘探开发部署提供了指导。 相似文献
28.
29.
低渗透油藏反九点井网水驱前缘研究(59)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依据低渗透油藏水驱理论,建立起低渗透油藏反九点面积井网的水驱前缘计算模型,并运用三角变换,给出绘制水驱前缘图的方法及步骤.采用鄂尔多斯盆地某低渗透油藏实际资料进行计算,模型模拟结果与实际结果较一致. 相似文献
30.
基于前人的研究并结合超低渗油藏10年的开发实践,应用聚类分析法和灰色关联法,建立了包括优选评价参数、确定评价参数权重、划分油藏开发阶段、确定分类系数4个方面10项评价参数的超低渗油藏井网适应性定量评价方法。应用该方法对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长6、长8共13个主力典型超低渗油藏开展了井网适应性评价,得到3点基本认识:(1)超低渗I类油藏井网适应性整体较好,井网形式及井网参数都较为合理;(2)裂缝不发育油藏适合正方形反九点井网,裂缝较发育油藏适合菱形反九点井网,裂缝发育油藏适合矩形井网;(3)超低渗Ⅱ类、Ⅲ类油藏需要在坚持井网形式确定原则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排距,提高该类油藏开发水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