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8篇
  免费   5篇
综合类   64篇
化学工业   28篇
金属工艺   1篇
机械仪表   2篇
建筑科学   45篇
能源动力   2篇
水利工程   49篇
一般工业技术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51.
自来水中残余铝去除的影响因素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饮用水除铝的生产实验,研究了水温、pH值对残余铝的影响。提出了残余铝随水温升高呈增加趋势、最佳混凝pH值随水温的升高而降低的观点。当水温14℃时,在使用碱式氯化铝时,混凝反应的最佳pH值为7.5。通过调整水的pH值,可以改变溶解铝和颗粒铝的比例,从而改善残余铝的去除率。  相似文献   
52.
To understand the anaerobic degradation pathway of domestic sewage,three lab-scale upflow anaerobic sludge blanked reactors(UASB)were employed to study the degradation pathway of different particle size and the effect of temperature on this process.Under the operation conditions of the hydraulic retention time of 24 h,the MI,VSS of approximate 11200 mg· L-1 and the water temperature at 10,15 and 20℃,the overall degradation pathway of soluble fraction was characterized according to zero-order kinetics.As for the colloidal fraction(between 0.45 and 4.5 μm),the degradation processes followed a first-order kinetic,and should firstly disintegrated into soluble fraction before finally degrading.In contrast,suspended solids(bigger than 4.5 μm)degraded to soluble and colloidal fractions according to first-order kinetics,and the colloidal fraction originating from suspended solids further degraded into soluble fraction which had the same degradation kinetics as the original soluble fraction.There existed the difference of temperature effect on different fraction degradation.Under the temperature at 20,15 and 10 ℃,the first-order rate constant of suspended solids depredating into collide was 4.97,3.01 and 1.01 d-1 respectively.Whereas the degradation of collide to soluble fraction was slightly affected by the temperature change.On the other hand,the zero-order degradation rate constant of soluble fraction was 0.26,0.18 g and 0.12 gCOD · gVSS-1d-1,respectively.  相似文献   
53.
进行给水管网设计时,最为困难的部分是生活给水设计流量的计算,因为生活用水量具有随机性很大而难于确定的特点。目前我国生活给水设计流量的计算方法是依室内给水和城市给水两类管网,分别以不同的公式计算(参见给水排水设计手册),介于二者之间的居住小区给水管网尚无合适的流量计算公式。从概率理  相似文献   
54.
国内外臭氧活性炭工艺在饮用水处理中的应用实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介绍了国内外的臭氧活性炭工艺在饮用水处理中的实例,给出了各实例的工艺参数、运行效果.认为现阶段在原水轻度污染时,可单独采用活性炭过滤工艺;原水有季节性嗅和味污染时可投加粉末活性炭;污染严重时可采用O3/GAC或O3/BAC技术甚至O3/IBAC技术,必要时增加O3预氧化,以确保出水水质达标.  相似文献   
55.
腐殖土活性污泥技术的除污效能及除臭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了腐殖土活性污泥工艺的基本原理,从微生物菌群结构、除污效能、控制恶臭气体及改善污泥沉降和脱水性能等方面介绍了该工艺的特性,同时说明了该技术的典型工艺流程及设计参数。实践表明,腐殖土活性污泥工艺可强化对氮、磷的去除,使污泥脱水性能大大改善,实现污水处理流程的无臭化。  相似文献   
56.
老旧中小型水厂的高效运行与精细管理一直是水行业所关注的热点.以南昌水业集团长堎水厂为例,结合水厂实际运行情况,总结了水厂工艺运行和组织管理中所存在的问题,剖析了相关问题产生的历史原因与现实因素,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技术方案和改进措施,以期为老旧中小型水厂的安全、高效运营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57.
我国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进入规范化办学新阶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于2012年11月颁布了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的首部专业规范。对规范编制的基本背景、基本原则、基本内容及特色与实施方面的一些思考等进行了论述,这些内容不仅对相关高校实施规范有参考价值,也对给水排水行业各界有启示作用,期望全行业都来关心行业的人才培养,更好地为行业发展提供人才资源保障。  相似文献   
58.
高溴离子原水经臭氧氧化后同时存在溴酸盐和溴离子。考察了溴酸盐和溴离子的单组分和双组分活性炭吸附等温线及吸附动力学曲线。研究表明,溴酸盐和溴离子同时存在时会产生竞争吸附,活性炭对溴酸盐的吸附速率大于溴离子。应用动力学模型对双组分竞争吸附进行了拟合,双组分条件下活性炭对溴酸盐和溴离子的吸附过程用Langmuir动力学模式描述是合适的。活性炭对溴酸盐和溴离子的去除受pH和有机物的影响较大,较低pH和较低的有机物含量有利于活性炭的吸附。  相似文献   
59.
突发溴氰菊酯污染的应急处理工艺中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溴氰菊酯是净水厂原水突发水质污染的高风险物质之一。通过中试研究了原水突发溴氰菊酯污染的应急处理工艺。结果表明,仅靠常规工艺难以有效应对原水突发溴氰菊酯污染;向原水中投加粉末活性炭(PAC)与强化常规处理工艺联用可有效去除水中溴氰菊酯,保证处理后水质达到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要求;炭液混合和混凝澄清阶段是溴氰菊酯去除的主要阶段,去除率为42%~98%;炭砂滤柱通过吸附截留水中载有溴氰菊酯的微小絮体颗粒,实现进一步去除水中溴氰菊酯的目的;颗粒炭滤柱作为安全余量,是水质安全保障的最后关口。基于中试结果,给出了应对原水突发溴氰菊酯污染时PAC对溴氰菊酯的吸附能力。  相似文献   
60.
华北典型地表水藻类群落演替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6年2月-10月,对引滦原水藻类的群落结构及影响因素进行了调查研究。期间引滦原水中共检出藻类7门43属68种,藻类群落结构呈明显的季节性变化。春季和秋季的引滦原水中以绿藻为优势类群,藻类含量较低;夏季水温升高,水华微囊藻大量增殖并成为绝对优势种,藻类含量因而大幅上升,同时导致了原水藻类多样性指数的大幅降低。相关性分析表明,在目前的水质条件下,水温是影响引滦原水藻类群落结构变化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