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5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1篇
建筑科学   94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71.
当前,一个新的技术和产业革命的浪潮正在世界范围内兴起。我国的建筑设计者,很有必要研究这个浪潮的发展趋势,吸取其有效成果,加速我国四化建设的步伐。在此,拟从设计思想、程序、评价、方法和管理等几个方面谈一些个人的粗浅认识。 一、设计思想方面。现在国外出现了许多建筑流派,创作理论众说纷纭,需要我们从中  相似文献   
72.
E.L.夸兰特里教授是美国德拉威尔州立大学灾害研究中心主任。本文是他1987年10月在联合国区域发展中心于日本东京召开的“防灾区域发展规划国际研讨会”上所作的报告,内容主要是有关灾害规划和管理工作方面的问题,对我们编制城市抗震防灾规划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本刊在发表时有删节)。  相似文献   
73.
在评述诺贝格—舒尔兹及阿尔多·罗西的类型学观点的基础上,提出了对建筑类型学的理解,并且认为类型学的研究应当着重于防止固定化及模型化,应当努力去把握促成建筑类型所以生成及变化的深层因素——即功能、地理及历史因素。文中分析了中国古代及当代人居类型的演变过程,提出了在当今新的发展时期中,我国人居环境将会出现的若干重要变化。  相似文献   
74.
自从勒·柯布西耶于1965年去世以来,关于他和他作品的评介书籍不断问世,据说在现代主义建筑大师中,只有赖特和阿尔托可与之匹敌。但是,由英国的泰晤士—赫德逊公司在其《艺术世界》丛书中再增添当代建筑评论权威肯尼思·弗兰姆普敦所撰写的《勒·柯布西耶》一书,却值得人们注目。《艺术世界》丛书是一套全面覆盖各艺术领域(包括建筑学)的学术性和可读性均很强的系列读物。据了解,我国三联书店已购得其简体中文版的版权,并已出版了好几本,包括《鲍豪斯》、《现代建筑源泉》等。之所以要在21世纪开端之时出版由学术权威执笔的、离开…  相似文献   
75.
建筑是一种文化,它产生于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又向社会发出强烈的文化信息和信号。作为“时代的镜子”“文化的缩影”,建筑在谱写历史,或者说,建筑师在有意无意地谱写历史。由于中国古代社会对科学技术的蔑视,建筑师社会地位低下,加上建筑的功劳总是归功于君王和物主,以致中国古代建筑师既无名望也无地位,只能沦落为“无名氏”。  相似文献   
76.
今年4月20~22日,在建设部的大力支持下,中国建筑学会在北京举办了“建筑师职业的未来”国际研讨会。出席会议的有中国建筑学会(ASC)理事长叶如棠、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RIBA)会长麦考迈克(Richard Maccormac)、第一副会长暨下任会长达菲(Frank Duffy)、美国建筑师学会(AIA)第一副主席暨下任主席查平(William Chapin)、美国  相似文献   
77.
《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简称《标准》)的颁布和实施,标志着我国的建筑节能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我国的建筑节能工作于上世纪80年代开始起步,重点放在寒冷地区的住宅是很自然的,因为当时采暖住宅是建筑能耗的大户,空调的使用只限于少数建筑,而且受到各种行政限制。此后的20年中  相似文献   
78.
"城市是人类所创造的最美妙、最高级、最复杂又最深刻的产物",张钦楠先生这样评价城市.他更多主张去阅读城市,虽然印象带有主观性,但往往也会带来些少有的真实.从今年开始,我们将连载张钦楠<阅读城市>一书中的部分文章.期待能为读者提供"阅读"的灵感.同时感谢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的詹那达、孙晓林两位老师的热情协助.  相似文献   
79.
建立中国特色的建筑理论体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指出我国建筑理论的贫乏和落后的现象,提出从中国的条件出发,应吸取国际上各种建筑理论的成就,建立有中国自己特色的现代建筑理论体系的思想,并提出了建筑理论体系的架构设想。  相似文献   
80.
我想简单地谈两个问题:(一)对多媒体技术的一些认识:(二)“国际领域中的开放住宅”的制作。一、对多媒体技术的一些认识我是三年前开始听到“多媒体”这一术语的。那是在一次与香港中文大学建筑系主任李辉教授和他的夫人在燕京饭店吃担担面时谈起的。我们都认为多媒体可以给建筑创作和教学带来重要的推动。随后,中文大学的邹经宁博士和简怀德先生和MIT的FrankMiller教授又先后来京介绍和演示了他们的一些工作成果。我们就准备合作制作一个题为“亚洲地区的集合住宅”的CD-R()M专辑,作为推广这一技术的一个起点。这一想法,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