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8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2篇
建筑科学   75篇
水利工程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5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民族性与地方性—建筑文化的重要维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千里 《四川建筑》1995,15(3):7-10
建筑的民族性与地方性是建筑文化的固有特性和重要维度,尽管这一维度是隐匿的,但它与形成我们生存其间的整体环境直接相关,因此,它必然成为建筑创作重要的依据和不竭的源泉。  相似文献   
32.
在建筑教育和建筑学术领域,国内几所著名的建筑院系都有着各自鲜明的特点和风格。  相似文献   
33.
大众文化批判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文章深刻揭示了“大众文化”对当今建筑活动的负面作用和影响,指出我们的任务是建设一种新型的人文文化,因此必须重新认识并正确理解建筑工作者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34.
走向真诚向真实:当代建筑的人文精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千里 《新建筑》1994,(4):7-10
当代建筑对意义的关注和重新致力于如“创造场所感”这样的主题。表明建筑正由被异化的境地向基本源回归。这种本源可以归结为一种人文精神,在此精神下,当代建筑可望走上真诚与真实的健康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35.
全球化与地域性——一个“现代性”问题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徐千里 《建筑师》2004,(3):68-75
全球化时代充满着现代性的冲突与矛盾,它们对中国当代建筑和城市规划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有关全球化与地域性的争论似乎不可调和,然而其中却存在着对于这两个概念的误解。文章对全球化、地域性以及它们的关系进行了分析,指出“全球化”首先是现代性的全球化,它并非与“地域性”完全对立的概念,也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国际化”。从某种意义上说,地域化是普遍现象,而全球化则是一个永无终结的过程。全球化发展的趋势和结果不应是文化的单极化,而是多元化,是地域文化的共存。  相似文献   
36.
“中国新建筑文化之理论建构”是一个宏大的课题。该著作为“中国建筑文化研究文库”的第31号专著,其所以殿后,因为“中国新建筑文化之理论建构”乃在于着眼和展望未来。  相似文献   
37.
我们今天的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许多是以"提升城市形象"为目标和取向的,过度重视"仪式性"和"标志性",而对于比这些东西远为重要的城市运转机制这样的问题却不予关心,对城市与人们日常生活需求的关系问题,很少深入考虑。文章介绍了雅各布斯等人对城市的思考,对我国当下的城市规划进行了反思。作者呼吁,规划和设计城市,实际上就是在规划和设计公众的生活,所以我们必须以对生命和生活的敬畏之心去面对和理解城市中的一切。  相似文献   
38.
徐千里 《城市建筑》2006,(12):56-59
建筑的改造与更新是建筑生长的常态而不应是人们无可奈何的选择。古往今来人类一直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对自己生活的家园进行着改造和更新,有意识并较为大量而系统地对旧建筑进行改造,则远远超越了一般意义上对建筑的新与旧、拆与留的理解和态度,实际上它反映了人们对建筑活动目标与意义的认识的深化,体现了当代建筑面向“生活世界”的价值观念。本文以一幢旧建筑改造的实践为例,深刻阐释了上述观点。  相似文献   
39.
徐千里 《新建筑》1992,(3):33-35
体验生活的情境,印证对生活环境的意象,以达到与环境的认同,乃是人类基本需求之一。从本质上说,建筑是一种人化的空间。正因为如此,寻求建筑体现或表达特定意义的途径,创造具有某种特征的空间形态和场所就必然成为建筑创作的现实任务。  相似文献   
40.
消费空间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一部分,在"消费社会"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消费空间被权力、资本、文化消费所侵略,渐渐丧失了"日常生活"的属性。追根究底,消费空间为人们日常生活服务的本质不应改变。消费空间在日常生活视角下的批判,理应重视人的日常生活和行为,引导消费空间人性化的回归,重视人的微观体验和日常交往的重要性,引领消费空间的重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