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篇
  免费   5篇
综合类   4篇
化学工业   22篇
建筑科学   22篇
矿业工程   3篇
轻工业   1篇
水利工程   8篇
一般工业技术   1篇
自动化技术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徐晓宇  杨殿海 《给水排水》2006,32(11):38-41
交互式反应器运行倒置A2/O处理低碳高氮城市污水,在其好氧段通过控制DO为0.5~1mg/L,进行短程硝化研究。结果表明:在总HRT为10h条件下,经过1个月左右稳定运行后,亚硝氮的累积率可以达到50%以上,最高达到75%左右,而且反应器对总氮的去除也有明显改善,出水总氮平均在10mg/L左右。亚硝酸盐在预缺氧区和缺氧区的反硝化反应较为彻底,进入厌氧池后不会对厌氧段生物释磷产生抑制。但是,低氧条件下的短程硝化过程会导致污泥沉降性能恶化,容易产生污泥膨胀,不过通过控制好氧末端的后曝气提高DO可以改善污泥的性状。  相似文献   
52.
蛋白类物质是剩余污泥中的主要有机组分(占有机质的50%~60%),是污泥厌氧消化产沼气的主要底物,其降解率的提升将对剩余污泥厌氧转化效率的提升和脱水性能的强化起到决定性作用。本文首先重点归纳了蛋白质的厌氧转化机制,蛋白质的厌氧降解主要包括蛋白质水解与氨基酸代谢两个重要的步骤,蛋白质的结构与氨基酸组分差异将决定其厌氧转化性能。其次总结了污泥中蛋白类物质厌氧转化的影响因素,包括蛋白质来源、污泥中其他有机物如多糖、无机物如微细砂(二氧化硅)和金属离子、代谢产物如氨氮等。在此基础上归纳了污泥中的蛋白类物质厌氧转化的促进研究,破坏蛋白质的构象、二级结构与氢键网络等将有效强化其厌氧转化性能,其中高温热水解技术能够发挥有效的作用并得到了广泛应用。最后,系统性总结了污泥中蛋白类物质的前沿解析方法包括氨基酸测定方法、荧光光谱法和宏蛋白组学。明晰污泥中蛋白类物质的厌氧转化机制和限制性因素,不仅可以从源头上强化剩余污泥的厌氧转化效率,完善污泥厌氧消化过程中的氮循环理论,还可能从减少亲水性物质的角度改善其后续的脱水性能。  相似文献   
53.
在分析化学生物絮凝—悬浮填料床污水处理中试试验系统的基础上,利用泵、风机和流量计等控制单元,结合在线监测仪表,构建了实验系统的自动控制系统。根据实验需要,创建了不同的实验控制模式。为工艺优化研究创造了条件,也为该处理工艺的工程应用积累丰富的设计参数和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54.
化学生物絮凝工艺处理城市污水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试验采用化学生物絮凝工艺处理上海市低浓度城市污水,分析不同聚合氯化铝铁(PAFC)投加量条件下的污染物去除效果.探讨化学生物絮凝工艺的反应实质。平行对比试验结果显示:化学生物絮凝工艺是一种化学和生物协同作用深度集成的污水强化一级处理工艺,在相同加药量条件下,该工艺对污染物的去除效果显著优于化学强化一级处理工艺;在总水力停留时间2h,污泥回流比33%,聚丙烯酰胺(PAM)投加质量浓度0.5mg/L,化学生物絮凝池各廊道的DO值分别为1.9.3.2mg/L、1.3~2.5mg/L和0.3-1.5mg/L的条件下,液体PAFC投加质量浓度为70mg/L(Al2O3 10.8%.Fe2O31.8%)时,化学生物絮凝工艺的出水CODcrTP、SS和NH3浓度满足城市污水综合排放二级标准。  相似文献   
55.
我国剩余污泥产量大,对其进行稳定化、无害化和资源化处理处置迫在眉睫,而厌氧消化技术能够在降低污泥对环境污染的同时回收能源,是目前国际上最受欢迎的污泥减量化和资源化处理技术。本文首先重点归纳了国内外污泥厌氧消化技术应用现状差异和国内外剩余污泥厌氧转化率差异,即我国剩余污泥厌氧转化率处于 20%~50%之间,明显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50%~70%),是我国剩余污泥厌氧消化推广应用程度低于发达国家水平的主要原因。其次从泥质差异的角度总结了导致我国剩余污泥厌氧转化率低于发达国家的主要差异性因素,即微细砂含量(50%~65%)高于发达国家(25%~30%)、金属离子如Ca2+、Fe3+、Al3+和Mg2+等的含量高于发达国家、污泥泥龄(10~30d)显著长于发达国家(5~10d)。最后,归纳总结了微细砂、金属粒子和泥龄这三类典型差异性因素对剩余厌氧消化性能的影响机制。对我国剩余污泥厌氧转化的主要影响因素的系统性认识有助于从源头上明晰影响我国剩余污泥厌氧转化性能的重要因素,对影响机制的深入解析有助于提出有针对性的强化措施,从而为我国剩余污泥厌氧消化技术的广泛推广与应用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发。  相似文献   
56.
瓦斯爆炸是煤矿生产中最严重的灾害之一。瓦斯爆炸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较高,已经成为我国煤矿安全的"第一杀手"。本文探讨了瓦斯爆炸的危害及爆炸条件、主要影响因素,在分析事故主要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煤矿瓦斯爆炸事故防治对策方法和措施。  相似文献   
57.
化学生物絮凝工艺处理城市污水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志平  夏四清  杨殿海 《水处理技术》2004,30(5):310-314,299
介绍了污水化学生物絮凝絮凝强化一级处理工艺用于上海合流污水的试验研究,分析了絮凝剂、加药量、加药点、温度、污泥回流比对处理效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58.
基于内源反硝化动力学,评估不同培养条件下活性污泥的内源反硝化能力,研究间接表征污泥中内碳源含量的方法,以利于实现活性污泥内碳源的充分利用.研究结果表明,当COD由100 mg/L增至400 mg/L时,培养污泥的内源反硝化速率基本从零增至15.68 mgNO3- - N/(L·h),内源反硝化能力明显增强;在试验条件下,不同污泥、不同浓度下的内源反硝化动力学均具有良好的线性度(R2> 0.94),在此基础上推导得到污泥内碳源含量为2.86Kt(K为污泥的比内源反硝化速率系数,t为反应时间);根据推导公式计算的NO3- -N去除率与实测值接近.利用内源反硝化动力学间接表征内碳源含量的方法具有一定的有效性和稳定性,且可操作性强,适用于指导污水处理厂的日常运行.  相似文献   
59.
合肥塘西河再生水厂采用倒置A/O(缺氧/厌氧/好氧—预缺氧)—MBR工艺处理低C/N城市生活污水.研究了投加碳源前后各生化反应池中有机物及氮元素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未投加外碳源时TN的去除率为52.3%,脱氮效果不理想.通过比较乙酸钠、甲醇和乙酸三种不同外加碳源的脱氮效果,可知乙酸钠反硝化速率最高,效果最好.当乙酸钠作外碳源,投加量为50 mgCOD/L时,TN的去除率明显提高,达到74.5%.此外,还分析了投加外碳源后整个工艺系统内COD、TN物质流动情况,结果表明,缺氧池和厌氧池是COD去除的主要单元体,好氧池对COD的去除贡献增强,体系中的TN去除总量在投加外碳源后有了明显的增加,较未投加外碳源时增加了26.5%.  相似文献   
60.
基于神经网络的沥青混凝土路面使用性能预测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阐述了应用BP神经网络进行沥青混凝土路面使用性能预测的可行性,以环境因素,即交通量、降雨量、温度等3个直接使路面性能发生变化的主要因素作为BP神经网络的输入层,以沥青混凝土路面的破损率、平整度、弯沉值、摩擦系数等4项性能指标作为输出层,采用MATLAB语言中的BP神经网络模块进行自学习,得出环境因素与路面使用性能之间的关系。研究了基于神经网络的沥青混凝土路面使用性能预测模型的分析和计算方法,通过实例验证了该方法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