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1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本文基于几个典型超高层建筑的设计实践,从模拟研究辅助建筑设计角度,分析了超高层建筑在建筑环境性能方面经常遇到的设计问题,并基于上述问题提出了模拟在改善建筑环境性能提升的综合技术策略,以及与建筑形态、空间平面设计以及机电系统相结合,协同提升超高层建筑环境性能。 相似文献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我国中小学校园建筑量大面广,有必要研究专门针对中小学校园建筑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从而有效指导和规范环保、节能、舒适的绿色校园建设。为证实新近研究的绿色校园评价体系的实际应用效果,本文利用我国现行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2006)和新近研究的绿色校园评价体系,对一灾后重建中学校园进行了评价,从控制项设置、指标体系分级、条文适应性、评价结果等方面对2种评价体系进行了比较。分析表明,对于我国中小学校园的绿色建筑评价,新的绿色校园评价体系比现行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2006)更具针对性、条文设置更加明晰完整、条文内容更加契合我国国情,具备更好的适应性和可操作性。在此基础上,对建立我国的绿色校园评价体系提出了进一步的研究建议。 相似文献
108.
本文主要介绍了民用建筑绿色性能的计算及其标准化研究工作。通过大量案例调研、数值模拟计算,着重介绍了绿色建筑中涉及的天然采光、室外风环境、建筑节能模拟中存在的问题,阐述了相应模拟的输入条件、参数设定、计算精度、网格设定、操作流程等标准化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109.
针对绿色办公建筑的性能差异问题,引入系统动力学方法,对时空分散的性能差异因素进行了深入挖掘和整合,建立了因果回路图,揭示了绿色办公建筑在一系列技术与社会因素相互关联与反馈作用下产生性能差异的动态机理。研究发现:实际性能方面,因果回路图不仅验证了用户行为和运维方的设备运行策略是两大主要因素,而且发现二者之间存在一系列相互关联与反馈;预期性能方面,存在设计预期与运行预期之分,我国绿色建筑标准是影响预期性能的直接因素,而后评估对绿色建筑标准的修改与完善有重要作用,从而间接影响预期性能。 相似文献
110.
建筑实际运行时常表现出与设计阶段预测值间的巨大能耗差异,非建筑设计工况下的运行也存在着极大的节能空间,在此情况下,借助建筑模拟工具探究能耗差异产生的原因及优化手段的节能潜力是现有研究的常用方法。借助EnergyPlus对4栋不同气候区的办公建筑进行了基于实际测试的建筑模型校准,分析能耗差异产生的原因,并对围护结构传热系数、室内温度、室内设备功率密度、建筑渗漏量这些输入变量进行了局部敏感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室内温度对建筑能耗具有最强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