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32.
为了在设计阶段推动实施建筑能耗的总量控制,建筑能耗模拟及其标准化工作就成为一条必由之路。然而目前市场上存在着许多建筑能耗模拟软件,它们在内部算法、缺省设定、输入参数、输入作息模式等方面均存在着一定差异,从而造成了对同一栋建筑的能耗模拟结果千差万别。本文选取DeST、DesignBuilder、IES与绿建斯维尔4类目前应用广泛的建筑能耗模拟软件,对比作息模式设定的差异,并通过办公建筑与酒店建筑两个案例进行不同作息模式下的能耗模拟。最终的模拟结果显示,当各软件按照默认作息进行模拟时,计算得到的负荷与能耗结果相差较悬殊,有的相对偏差甚至超过150%;而当各软件按照统一的参考作息进行标准化输入后,模拟计算的负荷与能耗结果差异均大幅缩小,建筑冷负荷、热负荷与能耗的计算偏差分别都可以控制在10%40%,基本满足了模拟结果一致性的要求。因此,作息模式的设定对建筑能耗模拟结果的影响十分巨大,为了推动建筑能耗模拟的标准化工作,应该建立一套针对不同建筑类型与房间类型的参考模式定量模型,并以此作为建筑能耗模拟的输入条件进行计算。 相似文献
33.
35.
2005年1月12日,由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秦佑国教授主持,联合北京市城建技术开发中心、北京市可持续发展科技促进中心等9家单位编制完成的北京市地方标准《绿色建筑评估标准》在市建委建设大厦顺利通过审定。审定会委员一致认为,该标准的完成对强化绿色建筑的意识,规范绿色建筑概念和标准,引导绿色建筑在北京的实施,有重要意义。据悉,该标准在完成上报后将很快作为北京地方性标准执行。 相似文献
36.
37.
项目组针对我国绿色建筑发展过程中存在的标准体系不完善、技术碎片化、全过程协同难等关键问题,紧密围绕"顶层设计-关键技术-工程应用"的技术路线,建立了适合中国国情的绿色建筑性能提升技术体系,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绿色建筑技术标准体系,研发了以性能优化为导向的多维多元、协同共享的系列软件和大数据管理平台.相关研究成果在全国进行了示范应用,支撑了我国绿色建筑实现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个别城市到全国范围、从单体到城区、城市的规模化和从高速度转向高质量的发展. 相似文献
38.
辐射地板供暖具有热源温度低、室内温差小的优点,针对其间歇供暖特性,学者们已展开大量研究,但仍缺少对其热量供给及品位损耗的综合分析.因此,本文提出了基于"热源-末端-室内-室外"传热过程的动态(秌)分析方法,细化分析辐射地板供暖系统不同运行阶段的(秌)耗散,并探究各类型(秌)耗散动态变化特征.研究表明,辐射地板在不同阶段(秌)耗散差异明显,并具有热惯性大、传热热阻高的特点:运行初期,"热源-地板表面"传热过程损耗约占总(秌)耗散56.3%,且在稳定运行时仍为主要部分(45.7%).随着运行时长增加,"室内-室外"累积(秌)耗散占比可提升13.5%,说明辐射地板适用于长运行周期工况.动态(秌)分析方法可从间歇性、供热量和能量品位损耗三方面综合评价末端供暖能力,为其节能潜力评估和运行策略优化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39.
为了配合北京市《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2006年修编版(已完成报批稿,修编版中将燃气锅炉供热供暖系统作为重点,新增了许多条文)的实施和锅炉煤改气工作的开展,北京土建学会暖通空调专业委员会组织的学术报告会于2006年3月23日上午在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召开。 相似文献
40.
基于不同气候区几个典型绿色公共建筑的设计实践,结合部分建筑运行实测效果,对比、分析了气候适应型公共建筑在改善建筑环境性能(自然通风、自然采光等)并节约能耗的综合技术策略,研究如何与建筑空间平面设计相结合,进而总结、归纳了在建筑体型、空间平面设计与节能或环境性能提升技术融合与协同推进的工作流程及经验。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