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3篇
  免费   1篇
电工技术   1篇
建筑科学   109篇
能源动力   2篇
一般工业技术   2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9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72.
项目概况苏州工业园区档案馆由苏州工业园区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设计由中新苏州工业园区置业有限公司承建.该建筑东临南施街,西临万盛街,北临现代大道,地下1层,地上19层,总建筑面积为82679.91平方米.  相似文献   
73.
澳大利亚绿色建筑政策法规及评价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澳大利亚政府承诺2020年澳大利亚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将比2000年下降5%-15%.为了达成这一目标,澳大利亚政府将持续推出政策,鼓励企业和家庭减少碳排放,创造新的所谓绿领职业以及支持国家经济发展.其中建筑的减排任务重大,因此相关政策法规以及评价标准体系的制定以及执行,得到高度重视,法律法规等软环境建设日益完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例如,在澳大利亚,目前已经有总面积4百多万平米的建筑通过了绿色之星的评价,将来还会有8百万平米的参加绿色之星的评价.绿色之星正在改变着澳大利亚的房地产和建筑市场.  相似文献   
74.
如何在繁华的都市中心建造节能型商业建筑,并尽可能利用被动手段(如自然通风、自然采光等)提高室内环境质量,对于我国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一大型商用建筑为实例,采用模拟技术对围护结构性能、玻璃中庭防结露以及过渡季自然通风等进行了优化设计,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有效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5.
对于一个城市尺度的居民用气、用水数据系统,其数据量之大通常是人力无法或难以处理与分析的,往往需要借助于数据挖掘技术。基于天津市某城区3个小区用户2 a的用水、用气数据,采用数据标准化、基于临近性检测、箱线图等数据挖掘方法,对用户数据进行了用能异常、邻月用能数据变化异常等检测,并横向比较了3个小区的总体用能水平。结合问卷调研数据,提出了通过信息增益理论及C4.5决策树等数据挖掘算法建立用户用能水平与用户特征及用户行为间的关联关系的方法。本文的研究工作展示了从建筑用能数据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过程,可为建筑能耗数据管理平台构建和应用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76.
在我国快速城镇化可持续发展及改善人居环境建设大背景下,如何加快发展我国城乡生态规划和绿色建筑理论及技术,成为重要的需求。本文介绍了清华大学为此成立的城乡生态规划和绿色建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基于上述需求在五个方面开展了全面的理论和技术研究的建设情况,过去三年的部分研究成果,以及未来发展的思路。  相似文献   
77.
朱颖心  林波荣 《暖通空调》2012,42(10):9-14,25
针对当前公众面对多种不同类型绿色建筑评估体系的困惑,对国外一些绿色建筑评价体系进行了简介和剖析,总结了不同类型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优缺点,重点剖析了LEED存在的问题。指出中国绝对不能盲目采用国外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而应该根据中国的国情和气候资源条件制定和改进中国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在这个过程中,不仅需要学习其他国家的先进经验,更重要的是要从他人的教训中获得教益。  相似文献   
78.
绿色与建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整理了目前国内外重要的绿色建筑评估标准体系的体系特点,并对其共同性和发展需要解决的问题提出了一些看法。同时,针对目前中国绿色建筑研究和决策以工程师和科学家为主体的现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建筑师与工程师和科学家应该密切配合,全程合作,才能创造绿色建筑精品。为了保证绿色建筑设计的进展,借鉴欧洲建筑师的设计方法,本文提出了绿色建筑的整合设计方法,该方法具有工程师和科学家全程介入建筑设计以及设计阶段的成果递进性特点。  相似文献   
79.
80.
中国城市低碳发展是近年来城市研究的重要议题.在诸多理念探讨研究成果基础上,依托现有的城市建设管理制度中具有法律效力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制度,提出对城市新区进行有效的形态控制策略,以减少城市扩张带来的碳排放,无疑具有极为重大的实践意义.基于此,本研究首先总结了当前城市新区建设中空间形态特征与碳排放的关系,指出新区控规编制过程中理念缺位和控制指标体系的缺陷是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然后在规划理念和控制手段上均提出了一系列可实施的低碳发展策略,并结合苏南地区两个实际案例对上述策略给予了详细阐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