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1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91.
92.
太阳辐射下建筑外微气候的实验研究—建筑外表面温度分布及气流特征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7
通过一段时间内对某栋典型多层楼建筑外微气候相关参数的监测,总结其规律如下:1)在太阳强辐射时间内,不同朝向的外墙外表面随高度分布的情况不同,西向外墙表面温度随高度变化幅度最大,其外表面垂直温度的最大温差一般可在2℃以上,标准偏差约为0.6℃以上,2)多数时间内(主要为下午2点左右到次日凌晨),西墙外表面温度以1层最高,3)建筑热外表面可产生诱导上升热气流,并在综合分析了如太阳辐射,长波辐射,对流换热等影响因素不同作用效果的基础上给出了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93.
94.
2005年3月22日,我国首座超低能耗楼在清华大学落成,这也是我国首座综合了示范、展示、试验功能的绿色建筑。超低能耗楼内集中展示了近百项国内外最先进的建筑节能技术产品,是我国首个以真实建筑搭建的建筑节能技术试验平台。落成剪彩当日,由中国工程院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北京市可持续发展科技促进中心共同主办的“首届清华大学建筑节能学术周”开幕。 相似文献
95.
为约束公共建筑用能,近年来北京市采取了包括公共建筑能耗限额管理、节能绿色化改造及逐年民用建筑能耗统计等在内的系列节能管理措施,逐步形成了多个公共建筑相关数据平台,并尝试将各平台数据融合,以期形成一个统一的北京市公共建筑全能耗数据平台。这些平台数据若仅用于公共建筑节能管理工作,数据作用未充分发挥,必将形成数据孤岛和数据"坟墓",同时宣传力度不够、渠道不畅通被认为是阻碍管理工作不顺畅的重要原因之一。基于此,团队采用文献检索、互联网调研、对比分析、现场考察以及方案设计等方法,通过调研北京市公共建筑多个能耗相关数据库的具体内容及数据,从数据应用服务平台、数据开放及数据分析工具三方面,提出了基于数据库的面向政府部门、企业、建筑业主的大数据应用服务方案,以期使得从数据的采集到应用构成一个完整的回路,形成良性循环,为政府提高建筑节能的发展动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6.
97.
指出了现行标准GB/T 50378—2006《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在评价过程中的问题,总结了国外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优缺点,结合我国建筑环境性能现状,提出了适合我国国情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介绍了综合评价方法、评价指标体系及采用层次分析法与专家分析咨询法确定指标权重的权重体系,分析了该评价体系与GB/T 50378—2006《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异同点,对4个项目进行了试评和对比,认为新评价体系注重适度舒适下尽量减小环境负荷的理念,符合我国国情,更能反映被评建筑的实际状况和绿色程度。 相似文献
98.
会议于2005年9月4~9日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召开。本次会议由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主办,会议涉及室内外空气的联系、室内舒适、可持续发展建筑与IAQ、室内空气与健康、室内空气污染源及通风与能源问题等主题。会议设立了特邀主题发言大会(Plenary session)8个,分会(Parallel session)共计120个,专题讨论(Forum)17个。会议论文总数为956篇(782全文+174摘要), 相似文献
99.
奥运工程是北京目前城市建设的重要主题,绿色奥运又是北京承办奥运的三大宗旨之一.在科技部和北京市科委的支持下,2002年11月作为奥运十大重点科技项目之一的“绿色奥运建筑评估体系”课题启动。2003年9月评估体系和研究工作完成,2004年4月结题。 相似文献
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