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目的 研究果蔬用聚苯乙烯泡沫箱中挥发性有机物的迁移情况,对食物接触泡沫箱后的安全性进行评估.方法 采集不同来源的泡沫箱,先用乙酸(体积分数为4%)和乙醇(体积分数为10%)对其进行模拟液迁移实验,然后选取迁移量较高的挥发性有机物进行实物迁移实验,检测挥发性有机物的迁移量.结果 模拟液的迁移实验中检出间二甲苯、对二甲苯、邻二甲苯、苯乙烯、乙苯和1,3-丁二烯均有不同程度的迁移,并且体积分数为10%的乙醇作为迁移液时迁移值较高,苯乙烯在体积分数为10%的乙醇中迁移量最高;实物迁移实验中邻二甲苯在橙子中未检出,苯乙烯在橙子中的迁移量随着温度的升高,贮藏时间越长,迁移量越高.菜心检出了邻二甲苯,并且迁移量同样随着温度和时间的增加而呈现上升趋势,樱桃番茄中未检出挥发性有机物的迁移.结论 泡沫箱中苯乙烯、邻二甲苯在模拟液中的迁移量较高,并且在较高温度、较长时间接触橙子和菜心后可能会大量迁移,对人体健康产生风险. 相似文献
22.
目的 研究果蔬泡沫网套中风险因子的迁移情况,以期为果蔬泡沫网套的安全监管提出建议.方法 选用市售的果蔬泡沫网套进行荧光增白剂及有机偶氮颜料筛查,筛查出的风险因子在体积分数为4%的乙酸、体积分数为95%的乙醇及异丙醇模拟物中进行模拟迁移实验.结果 果蔬泡沫网套中含有荧光增白剂4,4-双(2-苯并恶唑基)二苯乙烯(OB-1),未检出有机偶氮;模拟迁移实验表明荧光增白剂OB-1能迁移至体积分数为95%的乙醇和异丙醇模拟物中.结论 果蔬泡沫网套中荧光增白剂OB-1易迁移至非酸性物质或者油性物质中,对人体健康可能存在潜在威胁. 相似文献
23.
目的:探讨桑葚粗提液对壬基酚染毒大鼠焦虑行为的干预效果。方法:48只SPF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玉米油)、桑葚对照组(桑葚粗提液,按多酚含量计,120 mg/kg)、壬基酚染毒组(270 mg/kg)、桑葚粗提液低、中、高剂量干预组(壬基酚灌胃剂量均为270 mg/kg,桑葚粗提液干预剂量分别为30、60和120 mg/kg),利用旷场实验(OFT)和高架十字迷宫(EPM)来观察桑葚粗提液对壬基酚染毒大鼠焦虑行为的影响,并用ELISA试剂盒检测单胺类神经递质5-羟色胺、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水平和单胺氧化酶活性。结果表明,高剂量干预组大鼠在旷场实验中进入中央区域距离、进入中央区域的次数以及在高架十字迷宫实验中进入开臂时间百分比和进入开臂次数百分比均显著高于染毒组(p<0.05)。与壬基酚染毒组相比,高剂量干预组大鼠下丘脑5-羟色胺和多巴胺水平,中剂量干预组大鼠下丘脑多巴胺水平显著下调(p<0.05),而且高剂量干预组还明显上调单胺氧化酶的活性(p<0.05)。同时随着干预剂量的增加,去甲肾上腺素水平逐渐降低但并无显著性差异。结论:桑葚粗提液降低壬基酚所致焦虑大鼠下丘脑5-羟色胺、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水平,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上调下丘脑单胺氧化酶的活性有关。 相似文献
24.
食品中16种邻苯二甲酸酯类塑化剂的GC-MS检测方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建立了同时测定不同类别食品中16种邻苯二甲酸酯类塑化剂的气相色谱-质谱(GC-MS)分析方法。对各种类别的食品采取不同的分离、净化方法;含油类样品经正己烷提取后,提取液用GPC凝胶色谱仪进行净化;采用GC EI/MS的选择离子检测方式(SIM)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16种邻苯二甲酸酯的质量浓度在0.02~5 mg/L范围内呈良好线性,相关系数不低于0.999,检出限(S/N=3)为0.02 mg/kg。在0.4~2 mg/kg加标水平下的该方法回收率为75%~115%,相对标准偏差(RSD,n=3)为1.00%~10%。 相似文献
25.
草甘膦的毒性作用及暴露风险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就草甘膦的毒性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对草甘膦暴露风险作出了评估,最后对该领域的研究方向提出了展望。草甘膦在使用过程中可能会对生物体造成影响或危害,继而发生急性中毒;草甘膦的靶器官毒性作用主要包括肝毒性、生殖毒性和神经毒性作用,草甘膦能降低鼠肝细胞色素P450酶活性,从而可能对肝脏产生毒性作用;草甘膦的生殖毒性作用可能是通过抑制芳香化酶的活性、产生氧化损伤等方面造成;草甘膦的神经毒性作用则可能是通过降低脑中5-羟色氨酸含量引起的。通过初步的点评估发现中国人群的草甘膦暴露水平为73.23μg/kg bw,占中国ADI(1 mg/kg bw)的7.32%,暂时没有暴露风险,虽有大量的文献研究发现草甘露暴露和癌症发生率之间没有明显的相关性,但也有文献报道草甘膦的暴露与非霍奇金淋巴瘤发生率有关。 相似文献
26.
热量限制饮食(CR)、含或不含中链脂肪酸(MCFAs)的生酮饮食(KD)喂养大鼠,测定大鼠体质量和脏器系数,以高架十字迷宫试验评价大鼠神经行为,以血清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甘油三酯(TG)、瘦素和内脂素评价大鼠脂代谢,研究不同饮食方式对大鼠的神经行为和脂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中链脂肪酸生酮饮食可有效改善大鼠焦虑和抑郁相关行为;2种国产生酮粉显著下调大鼠血清LDL-C水平,中链脂肪酸生酮饮食与经典KD相比,显著上调大鼠血清HDL-C水平;不同的饮食方案均对瘦素水平均无显著影响,中链脂肪酸生酮饮食可显著下调内脂素水平。结果表明中链脂肪酸生酮饮食可改善大鼠神经行为并调节脂代谢。 相似文献
27.
目的建立破伤风抗毒素细菌内毒素的检测方法。方法确定内毒素限值和供试品溶液的最大有效稀释倍数,制备供试品溶液;用细菌内毒素工作标准品作鲎试剂灵敏度复核试验,用供试品溶液在最大有效稀释倍数下作干扰试验,在前者试验有效,且后者试验无干扰作用时,在该浓度下对供试品进行凝胶限量试验,并与热原检查法比较。结果检测的10批破伤风抗毒素细菌内毒素的限量与热原检查法热原的限度完全相符。结论凝胶限量法可以替代热原检查法,对破伤风抗毒素进行细菌内毒素的限量检测。 相似文献
28.
目的:研究荔枝汁对情绪应激大鼠血脂代谢的调节作用。方法:将24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模型组、荔枝汁组,采用不确定性空瓶刺激的方法建立大鼠焦虑模型,造模前分别给予大鼠灌服生理盐水(对照组、模型组)、荔枝汁(荔枝汁组),14d后利用旷场实验测试大鼠行为,随后测定大鼠血浆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并计算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non-HDL-C)含量、TG/HDL-C、LDL-C/HDL-C的比值。结果:对照组体质量及食物利用率极显著高于其余各组(p0.01);各组大鼠总运动距离及直立次数差异无显著性(p0.05),模型组中央区停留时间以及中央区进入次数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和荔枝汁组(p0.05),模型组修饰次数显著高于荔枝汁组(p0.05);模型组的血浆TC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non-HDL-C显著高于对照组和荔枝汁组(p0.05)、LDL-C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模型组的血浆TG/HDL-C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荔枝汁组的血浆HDL-C显著高于对照组和模型组(p0.05);在血浆LDL-C/HDL-C方面,模型组极显著地高于对照组和荔枝汁组(p0.01)。结论:荔枝汁能降低焦虑水平并改善血脂代谢。 相似文献
29.
以市售合格牛奶及奶粉为材料,采用面粉及淀粉对其进行模拟掺假,通过柱前衍生化-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对样品中的色氨酸(Trp)、苏氨酸(Thr)、缬氨酸(Val)、赖氨酸(Lys)进行检测,建立判别牛奶蛋白掺假的氨基酸简洁模式.结果表明,建立的牛奶氨基酸模式为:色氨酸∶苏氨酸∶缬氨酸∶赖氨酸=1.0∶2.7∶3.5∶5.4,与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的牛乳标准氨基酸模式吻合;奶粉氨基酸模式为:色氨酸∶苏氨酸∶缬氨酸∶赖氨酸=1.0∶3.0∶4.5∶5.4;掺假牛奶、奶粉的氨基酸模式与上述氨基酸模式相比有明显差异.利用柱前衍生化-高效液相色谱法建立牛奶及奶粉的氨基酸简洁模式可有效判别出牛奶及奶粉的蛋白掺假,能满足常规检测及乳品的安全控制需要. 相似文献
30.
目的 了解佛手凉果食品添加剂的残留水平并评估其人群暴露风险。方法 以国标方法测定佛手凉果中二氧化硫、亚硝酸盐、甜蜜素和三氯蔗糖4种食品添加剂的残留量, 采用点评估方式评价佛手凉果添加剂的暴露水平。结果 二氧化硫、亚硝酸盐、甜蜜素和三氯蔗糖的残留范围分别为2.03~35.34、0.50~1.89、5.00~803.78和1.25~146.94 mg/kg, 4种添加剂的残留量均没超过GB 2760-2014和GB 2762-2017中的相关限量, 4种添加剂的风险指数(risk index, RI)均小于1。结论 4种添加剂的暴露风险较低, 但仍不可忽视在凉果生产消费中对4种添加剂的安全风险管理。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