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00篇 |
免费 | 16篇 |
国内免费 | 5篇 |
专业分类
综合类 | 9篇 |
化学工业 | 7篇 |
金属工艺 | 2篇 |
机械仪表 | 9篇 |
建筑科学 | 19篇 |
矿业工程 | 34篇 |
能源动力 | 5篇 |
轻工业 | 1篇 |
无线电 | 7篇 |
一般工业技术 | 17篇 |
自动化技术 | 11篇 |
出版年
2023年 | 7篇 |
2022年 | 2篇 |
2021年 | 4篇 |
2020年 | 2篇 |
2019年 | 6篇 |
2018年 | 10篇 |
2017年 | 3篇 |
2016年 | 5篇 |
2015年 | 4篇 |
2014年 | 3篇 |
2013年 | 2篇 |
2012年 | 9篇 |
2011年 | 5篇 |
2010年 | 10篇 |
2009年 | 7篇 |
2008年 | 12篇 |
2007年 | 6篇 |
2006年 | 5篇 |
2005年 | 2篇 |
2004年 | 2篇 |
2003年 | 1篇 |
2002年 | 2篇 |
2001年 | 1篇 |
2000年 | 1篇 |
1995年 | 2篇 |
1994年 | 5篇 |
1993年 | 2篇 |
198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62.
63.
64.
65.
为了提高汽车和高铁制动盘的耐磨性和减振降噪性能,对激光熔覆Ni625和WC复合涂层的减振降噪和摩擦磨损性能进行研究,其中粉末配比和熔覆加工工艺参数方案采用均匀分布法设计。利用UMT-Tribolab摩擦磨损试验机进行摩擦磨损试验,并分析摩擦因数的稳定性;在摩擦磨损试验的同时,利用北京东方振动噪声研究所开发的数据采集分析系统,采集并分析处理振动和噪声信号;通过白光干涉仪表征熔覆层磨损形貌及磨损量;在对摩擦磨损和振动噪声试验结果分析的基础上,建立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并确定出最优激光熔覆工艺参数为:激光功率2 k W、进给速度600 mm/min、送粉盘转速4.5 r/min、保护气体流量15.1 L/min、送粉气体流量5.4 L/min、WC的质量占比10%。研究成果对汽车和高铁铸铁制动盘的表面改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6.
以废弃柚子皮瓤和氧化石墨烯(GO)为碳源,氨水为掺杂剂,采用水热与真空抽滤相结合的方法,制备氮掺杂石墨烯(N-G)、氮掺杂水热碳膜(N-HC)和氮掺杂水热碳/石墨烯复合膜[N-HC/G-X,X=1、2、4、5,X代表柚子皮瓤(g)与GO(mg)的质量比],利用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拉曼光谱和红外光谱表征碳材料的物理化学性质,并进行了吸附Zn(Ⅱ)和截留Cr(Ⅵ)的实验。结果表明:N-G、N-HC和N-HC/G-X均为典型片层结构,N-HC是获得薄膜的必要成分,N-HC/G-1和N-HC/G-2的成膜效果优于N-HC/G-4和N-HC/G-5,N-HC/G-1的膜厚度大约为65μm, C、N和O的质量分数分别为65.63%、15.06%和19.31%。N-G、N-HC和N-HC/G-X都是无定形碳材料,N-HC的d002片层间距最大,随着N-HC/G-X中N-G质量的逐渐增多,N-HC/G-X的片层间距逐渐减小,表面缺陷和混乱程度有所增大,且N-HC/G-X表面存在大量的含氧和含氮官能团,可以提供更多活性吸附位点,有利于提升对重金属的吸附效果。N-HC/G-1和N-... 相似文献
67.
一种用射影线束族生成曲线的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两射影对应线束对应真线交点的轨迹是二阶曲线为基础,研究了射影线束族的形成原理,讨论了射影线束与线束族,射影线束族与线束族对应直线交点所构成的平面曲线及其性质,同时利用计算机绘制了部分曲线。 相似文献
68.
在工程设计中,螺旋型螺旋体造型的关键是螺旋型螺旋线建模.提出了螺旋型螺旋线和螺旋型螺旋体的概念,研究了螺旋型螺旋线的形成原理及数学建模方法.在AutoCAD中,运用旋转、平移等坐标变换法绘制基圆,利用"Extrude"命令将基圆沿螺旋型螺旋线拉伸形成螺旋型螺旋体.多股螺旋弹簧是螺旋型螺旋体的组合,以多股螺旋线为基础,讨论了多股螺旋弹簧的造型过程,为工程设计提供了简便方法. 相似文献
69.
为使把的异素对应问题适应计算机绘图的要求,对该问题的解析理论进行了研究。发现并证明了把的异素对应中的一个重要性质,即在射影对应的线把和面把中,其对应元素的方向数之间存在着一一对应关系。讨论了这一性质在把的异素对应问题中的应用。结果表明,应用这一性质解决异素对应把中的解析问题十分方便,为计算机绘图建立了数学模型,并为深入研究其解析法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0.
为获取工作面回采过程中采空区侧向支承压力演化及微震活动全过程特征,利用双巷布置工作面外圈巷道布置煤层应力及微震监测装置,通过连续6个月监测分析发现:工作面回采后,采空区侧向53 m范围内煤层垂直应力不同程度调整,直至工作面后方300 m趋于稳定;采空区侧向煤层垂直应力走向上呈现出5个阶段性特征,在倾向上呈现5个区间性特征,基于实测数据得出了各阶段、各区间内煤层垂直应力及弹塑性演化规律。采空区周围微震分布呈现反“C”型,采空区边缘微震活动持续时间显著大于中部。背斜构造区采空区边缘顶板岩块更易铰接成稳定结构,出现滞后型动载荷。采空区侧向覆岩结构构成及活动性与前方差异明显,并导致了两个方向上的支承压力特征差异。将研究结论应用于煤柱宽度的优化、临空巷道掘进时机的确定、留巷动力灾害危险区域划定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