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篇
电工技术   13篇
建筑科学   5篇
一般工业技术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为缓解风机高电压脱网对电网安全稳定运行造成的严重威胁,文中解析了集群风电基地广泛应用的静止无功补偿器(SVC)引发电压过冲的机理。SVC响应滞后及其自身物理特性缺陷,使其在电压跌落时难以提供有效容性无功支撑,而在电压恢复期向系统输出冗余容性无功。为克服SVC控制性能的这种局限性,提出一种SVC附加闭锁控制策略,主要适用于外部故障引起SVC接入点出现严重低电压的场景。该控制策略给出SVC闭锁判定条件及闭锁后SVC重新投入条件,避免"错位补偿",有效降低SVC引发非故障风机并网点高电压的威胁,保障风场安全稳定运行。最后仿真验证了所提控制策略的有效性,并对后期风电场的建设与运行提出指导性建议。  相似文献   
12.
针对新型的钢结构变电站屋顶构架-GIS综合楼结构,为研究其水平地震作用下的结构性能,分别建立了不同的屋顶构架的有限元模型。考虑屋顶构架-GIS综合楼上下刚度分布不均匀,属于上柔下刚结构,开展上、下结构共同作用的结构体系的水平地震作用模拟分析。采用底部剪力法和振型分解反应谱法进行了不同形式和不同场地条件下的屋顶构架-GIS综合楼的等效地震作用的计算,并对地震作用增大系数βn进行计算分析;采用时程分析法得到了整体结构的动力特性。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新型220 k V户内变电站屋顶构架结构体系的结构特性和整体抗震性能,建立常规构架和屋顶构架的有限元模型,考虑屋顶构架-GIS综合楼上下刚度分布不均匀,开展了上下结构共同作用的结构体系的地震反应分析。通过结构体系的模态分析得到其振动特性,采用时程分析法得到整体结构的动力特性,比较分析了不同结构体系的地震反应特性,研究结果表明新型变电站屋顶构架的抗震设计应加强屋顶构架的侧向刚度和连接节点的强度。  相似文献   
14.
15.
电缆温度的暂态计算对其传输容量的合理分配及安全预警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在实际计算直埋电缆的温度时,存在电缆绝缘材料及周围土壤的热参数(密度、比热容、导热率)不易获取,或绝缘材料的热参数因老化而改变等问题,使得数值方法和传统热路法难以实现对电缆温度的精确计算。当电缆状况和敷设环境已知时,在传统电缆热路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通过信赖域算法后,再根据实测量温度来拟合改进的热路模型参数的方法,并得出电缆的缆芯和表面温度简化计算式,避免了绝缘层和敷设环境热参数难以获取的问题,减小了电缆温度的计算量。最后使用110 kV XLPE电缆开展直埋电缆的温升实验,将实测温度与计算值对比,仅存在较小的误差,证明了热路参数拟合和温度简化计算式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6.
输电线路绝缘子的正确选择和使用,可保证绝缘子的安全稳定运行,从而减少停电和线路的运行维护.为此,通过对输电线路绝缘子污闪放电机理分析,探讨影响线路绝缘子污闪的因素,提出了正确选择和使用绝缘子的建议和防止线路发生污秽闪络措施.减少运行线路污秽闪络事故.  相似文献   
17.
随着电力电缆在远距离输电系统的大力发展,电缆支架大规模应用,输电电压等级逐渐增加,电缆输送容量越来越大,成本低廉的普通钢支架涡流损耗不能忽略,讨论了电缆支架涡流损耗的计算原理及方法,针对220 k V高压电缆,建立有限元模型,从载流量、电缆与支架间距离、电缆排列方式、电缆支架材料四个维度考虑,定量的计算了各工况的电缆支架涡流损耗情况,根据计算结果,得出各变量对电缆支架涡流损耗的影响规律,并提出几种降低电缆支架涡流损耗方案。  相似文献   
18.
在容性设备绝缘在线监测中以PT二次电压信号作为相位参考存在不足,为了准确监测设备的绝缘状态,基于相对介损测量法,利用3δ准则通过相对介损历史监测数据来确定介损的正常变化范围,然后根据相对介损值变化向量确定故障台数,进而由故障诊断矩阵对单台或多台故障设备进行准确定位。最后通过实验室人工模拟实验验证了本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9.
准确的电池老化轨迹预测对于储能系统的可靠运行与优化管理至关重要。为了实现对电池在全寿命周期内容量损失情况的可靠预测,分别针对电池在不同老化阶段下的核心损失机理,即由固体电解质界面膜生成导致的活性锂损失(LLI)以及由电极材料机械疲劳造成的活性材料损失(LAM),开展了针对性的研究。依次建立起基于化学反应速率分析的LLI容量损失机理模型与基于疲劳裂纹扩展的LAM容量损失机理模型。最终构建起多应力耦合条件下的电池全寿命容量损失模型,实验证明该模型在电池全生命周期内均具有良好的预测精度,预测误差小于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