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2篇
  免费   44篇
  国内免费   1篇
综合类   57篇
建筑科学   78篇
一般工业技术   1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利用本文第一作者编制并经过校准的钢筋混凝土二维非线性有限元分析程序,对框架顶层端节点及其相邻梁,柱段进行了全过程分析,探讨了该类节点斜压破坏条件与梁,柱端截面配筋特征值和节点外上角负弯矩钢筋相对弯弧半径之间的关系,为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给出这类节点合理的斜压破坏控制条件分析了依据。  相似文献   
72.
人工神经网络在双向板弹性内力计算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将人工神经网络技术应用于结构内力分析,介绍了前馈型BP神经网络的模型及其算法,在分析双向板弹性内力时,建立了一个三层的BP网络,将该网络进行训练后计算四边简支双向板跨中弹性最大弯矩,在分析时,为了增强网络的推广能力,还以权值的修正量作为参考的收敛标准,同时,为了加快学习速率而不导致振荡,还采用了增加动量系数的方法来修改反传中的学习速率,BP网络的分析程序采用Matlab编制,计算结果表明人工神经网络在结构分析中具有良好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73.
本文以混凝土强度、纵向受拉钢筋配筋率以及纵向受拉钢筋在节点内的弯弧半径为主要变量,通过15个足尺梁柱组合件对非震区钢筋混凝土框架中通常只受负弯矩作用的顶层角节点的静力性能进行了试验研究,并对节点的受力性能进行了二维非线性有限元模拟分析,从中了解了这类节点在不同阶段的受力特点以及可能发生的损坏或破坏形态。最后根据试验及分析结果给出了根据受拉钢筋配筋率确定节点内受拉钢筋弯弧半径的公式以及相应的设计建议。  相似文献   
74.
常规抗震设计中的R-u关系是实现结构抗震性态控制所必须掌握的关键规律,我国规范在R-u关系上与国外有影响规范之间存在着较明显差异.为了判明这种差异对结构抗震性态的影响,完成了严格按我国现行规范设计的各设防烈度分区的典型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在多条地面运动输入下的系列非弹性动力反应分析,对这些结构在强震下的非弹性反应性态进行了初步的识别.结果表明,9度区一级抗震等级的柱抗弯能力增强措施及构造措施有效,所形成的以梁铰为主的反应性态预计能较好满足预定的抗震性态要求;而二、三级抗震等级的8度和7度区框架在强震下形成了柱端塑性铰偏多或占主导地位的塑性耗能机构,导致层侧移机构出现的风险增大;与一级抗震等级框架相比,二、三级抗震等级框架的抗震性态相对偏不利.以此为基础,从逐步实现各设防烈度分区结构"等抗震安全性"的目标出发,对我国规范中有关抗震措施规定提出了进一步优化的建议.  相似文献   
75.
完成了5个接近足尺的不同轴压比的高剪压比钢筋混凝土框架中间层中节点平面梁柱组合体的低周交变加载试验,弥补了国内外抗震节点试验在剪压比高参数区试验数据的不足。通过较全面测试和分析梁筋在节点中的粘结及滑移规律、节点水平箍筋各肢的受力规律以及组合体的滞回耗能及刚度变化规律,进一步揭示了这类节点的剪力传递机构特征、损伤发育特征及其综合抗震性能,为完善设计规范和在框架非弹性动力反应分析中建立更合理的分析模型和滞回模型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76.
基于8个钢筋混凝土梁-薄墙平面内连接节点模型试验结果,结合非线性有限元参数分析,详细研究了节点受力性能和传力机理,提出了梁-薄墙平面内偏心连接节点的宏观受力模型和两类拉-压杆传力模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给出了梁-薄墙平面内偏心连接节点的模型计算和设计方法;通过与试验结果对比表明,采用该方法对梁-薄墙偏心节点进行设计是合理和可行的。  相似文献   
77.
为了识别节点核心区的传力机理,特别是其中水平箍筋的作用和轴压比的影响,作者所在的研究集体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完成了钢筋混凝土平面框架中间层中间节点的抗震性能系列试验。现首次陆续公开发表此项研究成果。介绍了6个接近足尺的中到低剪压比(Vj/fcbjhj≤0.20)试件的试验结果。其中主要的新结论是:(1)核心区水平箍筋除去平行受力方向箍筋参与形成抗剪桁架机构外,所有箍肢还随组合体位移延性增大对核心区斜压混凝土发挥越来越大的约束作用,对核心区斜压型剪切破坏起重要控制作用;(2)在剪压比未超过0.17的节点中,轴压比的增大能扼制核心区交叉斜裂缝的发育,减缓梁筋贯穿段的粘结滑动和屈服渗透,提高节点发生剪切破坏时组合体的位移延性;但剪压比大于0.17后,除减小粘结滑移外,其余有利作用基本消失,但尚无不利作用;(3)节点的剪切变形在组合体总变形中占有大小不等的份额,不容忽视。首次给出了合理的节点抗震性能评价准则及方法。  相似文献   
78.
讨论了土—结动力相互作用的概念, 回顾了土—结动力相互作用的研究历史和现状,总结了土—结动力相互作用体系分析方法,介绍了国内外较著名的土—结动力相互作用典型试验。  相似文献   
79.
通过对两榀高强混凝土有侧移柱的试验分析 ,验证了有侧移柱剪力分配和二阶效应规律 ,并检验了层增大系数法计算 P-Δ效应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80.
本文在指出各国设计规范对钢筋砼框架柱计算长度取值方面存在的问题之后,给出了确定框架各柱单元控制截面二阶弯矩所用的当量长度的确切含义。随后用经过试验验证的非线性分析程序对规则框架算例中各柱单元控制截面的二阶弯矩随各影响因素的变化规律进行了系列计算。在此基础上,以我国《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中标准柱偏心距增大系数的原型公式为基点,求得所选算例中各个柱单元的当量长度随各影响因素的变化规律及其拟合公式,并得出了我国《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J 10—89)中的框架柱计算长度取值,在本文所计算的范围内均有不同程度偏大的初步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