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2篇
  免费   44篇
  国内免费   1篇
综合类   57篇
建筑科学   78篇
一般工业技术   1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1.
钢筋混凝土联肢剪力墙或联肢筒壁中的连梁是抗震关键部件。小跨高比连梁因剪弯比高,不采取特殊措施难以满足高剪力条件下的高延性要求。现行设计规范使用的交叉暗撑连梁虽抗震抗剪能力及延性好,但钢筋绑扎困难;现行规范降低抗剪能力上限、强化配箍要求的普通配箍连梁则抗剪能力过低、延性依然不足。为此,有必要寻求一种不需内力或刚度折减的高抗剪能力、高延性、便于施工的小跨高比连梁设计方案。为适应小跨高比连梁的受力特征,提出一种由交叉斜筋和上、下L形斜筋复合配筋的新设计方案,并完成19个具有不同跨高比、不同剪压比和不同斜筋———L形筋用量比的足尺连梁低周交变加载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采用新方案配筋的连梁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剪跨比为0.8~2.5的该类连梁在剪压比高达0.3及以上时仍具有不低于4.0~5.0的位移延性,且施工难度明显降低。这种新的连梁配筋方案可推荐用于高抗震等级的建筑结构。  相似文献   
92.
双向地震作用下我国“强柱弱梁”措施的有效性评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往研究柱端弯矩增大系数时一般基于平面分析模型,双向水平地震作用对框架强柱弱梁屈服机制的影响未引起重视。严格按中国规范设计出5个不同地震烈度分区的规则空间框架,在OpenSees平台上,采用基于柔度法的纤维模型从而更加真实地模拟柱在双向弯曲和变化轴力作用下的非线性反应,对五个框架进行了罕遇地震下的非线性反应分析。结果表明,7度0.1g区三级抗震空间框架形成了柱铰为主的混合耗能机制,7度0.15g区三级抗震空间框架少量楼层发生了层侧移反应,8度0.2g区、0.3g区二级抗震空间框架均是部分楼层出现明显层侧移反应的典型柱铰机制,9度0.4g区一级抗震空间框架则形成了梁铰、柱铰均较严重的梁柱铰混合机制。五个空间框架在双向地震下的塑性铰分布特征均比相应平面框架更不利。我国不同烈度区、不同抗震等级的空间框架结构在罕遇地震下形成了不同的的塑性铰耗能机制。  相似文献   
93.
李正良  白绍良 《工程力学》2001,(A01):92-111
巨型结构组合体系是伴随着高层和超高层建筑的发展而出现的一种新型结构体系,已有的工程实践表明,在现代高层和超高层建筑采用的结构体系中,巨型结构组合体系是技术经济效益最好的结构体系之一。本文研究并提出了巨型结构体系的静力、动力分析方法以及基于非线性时程分析的抗震概念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94.
95.
96.
钢筋混凝土框架柱的二阶效应计算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97.
98.
通过40个钢筋混凝土框架中间层端节点梁柱组合体的静力试验,考察了混凝土强度、水平锚固段相对长度、竖直锚固段相对长度以及侧边保护层相对厚度等因素对该类节点内梁上部纵筋直角弯折锚固端受力性能的影响。其中着重考察了锚固区的损伤及破坏特征,测定了钢筋应变沿锚固段的变化规律,分析了这类锚固端的特殊锚固机理。  相似文献   
99.
在通过系列试验建立了中等偏低轴压比下,矩形截面钢筋混凝土柱对称位移循环和非对称位移循环低周疲劳寿命表达式之后,本文再利用一个试验系列对中等偏高轴压比下对称位移循环和非对称位移循环钢筋混凝土柱在不同延性系数下的低周疲劳寿命进行了试验研究。根据研究结果给出了较高轴压比下的低周疲劳寿命表达式,并在此基础上建议了适用于一定范围轴压比的钢筋混凝土柱低周疲劳寿命表达式。  相似文献   
100.
从众多约束混凝土应力-应变规律模型中优选出其中四种,部分改造并添加了滞回关系,将其分别加到基于纤维模型梁柱单元的三维空间框架非线性动力反应分析程序中,最后以R.Park等人的低周反复荷载下压弯柱的试验为校准基础,主要从构件层次进行了模拟、比较,分析了各种混凝土应力-应变关系模型中不同的骨线线取法和滞回规律取法对钢筋混凝土柱性能模拟效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