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综合类   2篇
化学工业   7篇
建筑科学   1篇
能源动力   1篇
轻工业   2篇
水利工程   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针对日益严重的污泥问题,从污泥减量效果、出水水质及污泥性质等方面归纳和总结了以"源头控制"为目标的化学解偶联剂污泥减量技术的研究现状,阐述了化学解偶联剂污泥减量技术的机理及化学解偶联剂的种类和特点,详细讨论了化学解偶联剂的污泥减量效果及其对COD、N、P去除和污泥沉降性、活性、絮体结构与微生物群落结构等的影响及影响因素,并指出了这种污泥减量技术目前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2.
厌氧污泥的产生活性是厌氧废水处理中的一个重要指标。本文通过实验证明了镁离子对厌氧污泥的产气活性有较大影响,(3-10)mmol/L的浓度能够促进厌氧污泥产气,浓度过低或浓度过高都会抑制污泥产气。本文还提出了镁离子影响污泥产气活性的可能机制。  相似文献   
13.
活性污泥法以其净化效果好、管理方便等优势在污水处理中得以广泛应用。为了能及时发现异常状况、维持正常的处理效率、调控污水处理工艺的高效运行,需要探索快速、简单、可靠、经济的表征活性污泥活性的指标。对其常用检测指标的研究情况进行综述,重点阐述了4个可有效表征污泥活性的指标(比耗氧速率、脱氢酶活性、比电子传递体系活性、比三磷酸腺苷)的原理、特点、应用、检测方法及其优缺点,并进行比较,以期为活性污泥污水处理厂的有效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城市污水处理厂剩余污泥热值估算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污水处理厂剩余污泥所具有的热值是衡量其能量利用价值的重要指标。目前的热值分析方法检测步骤繁琐、成本高,在污水处理厂的实际应用中有一定的困难。以北京市5座污水处理厂的剩余污泥为研究对象,通过测量污泥样品的挥发性固体(VS)与总固体(TS)含量和污泥的热值,发现污泥的VS/TS与污泥热值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由此确定出估算污泥热值的计算公式。并采用多座污水处理厂的污泥数据对公式的适用性进行验证。对比分析表明,该公式能较准确地估算污泥热值,且其操作和所需仪器设备更为简单,能够根据污水处理厂日常对VS和TS的分析值快速估算污泥的热值。  相似文献   
15.
以某初沉池污泥厌氧消化系统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5年的运行数据进行分析,研究了厌氧消化系统的效能及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初沉池污泥中挥发性固体含量占总固体含量的比例(VS/TS)在40%~80%,且随季节呈周期性变化;污泥中可降解有机物的降解率为98.9%~99.0%,消化气产量与进泥量正相关,消化气中甲烷和二氧化碳的含量为68.6%~69.2%和23.9%~24.6%。随着污泥停留时间(SRT)的延长,消化池容积产气率下降,污泥产气率和VS去除率升高;进泥含固率和VS/TS的增高使消化池容积产气率、污泥产气率和VS去除率呈现增大趋势。因此,为保持厌氧消化池高效产气,进泥含固率宜控制在5%左右,SRT宜控制在30d左右。  相似文献   
16.
针对单沟型氧化沟工艺存在脱氮效率差、运行能耗高等问题,以单沟型立体循环一体化氧化沟为研究对象,对其在连续高DO含量(DO的质量浓度1.8 mg/L左右)曝气、连续低DO含量(DO的质量浓度1.28 mg/L左右)曝气、间歇曝气(曝气3 h、停止3 h)+水下推进器、间歇曝气(曝气6 h、停止3 h)+水下推进器和间歇曝气(曝气1 h、停止1 h)+水下推进器这5种运行工况下的脱氮效果及能耗水平分别研究。结果表明,在运行模式2~4这3种条件下,单沟型立体循环一体化氧化沟均能有效脱氮,出水COD和NH4+-N、TN含量均可达到GB 18918-2002中的一级B标准;并且在这3种模式中,间歇曝气能进一步节省能耗。采用曝气3 h后停顿3 h和曝气6 h后停顿3 h的能耗比低DO含量工况可分别进一步节能14.95%和7.48%。  相似文献   
17.
建立了包括菌体浓度 X、底物浓度 S、体积 V为状态变量的酵母流加发酵过程的非结构动力学模型 ;基于该模型 ,提出了一种克服被估变量的累积误差的一步预估方法 ,用以估计不可在线测量的菌体浓度、底物浓度等生化状态变量 ,并根据预估结果 ,进行流加操作。该方法应用于酵母流加培养 ,发酵最终产率比传统工艺更大 ,同时糖份消耗相对减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