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2篇
建筑科学   4篇
矿业工程   19篇
自动化技术   3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4篇
  2003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从当前我国城市微气候环境现状出发,对城市下垫面、建筑物、自然状况等影响微气候环境的因素及效应进行了分析;提出通过整合运用实验、调研、模拟及信息数字化等技术手段来制定科学的城市微气候环境研究流程之思路;并建立城市数字化区域气候环境信息地图概念.  相似文献   
12.
新疆萨热克铜矿床地球化学异常评价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萨热克铜矿床赋存于萨热克巴依上叠盆地,成矿类型有3类:产于北带上侏罗统砾岩中的沉积—改造型铜矿,矿物组合主要为辉铜矿、黄铜矿、黄铁矿,元素组合为Cu-Ag-Ba;产于南带上侏罗统砾岩中的沉积—热液叠加改造型铜矿,矿物组合主要为黄铜矿、辉铜矿、方铅矿、闪锌矿、黄铁矿,元素组合为Cu-Pb(Zn)-Ag-Ba-(As、Sb);产于上白垩统的砂岩铜矿,以孔雀石为主,元素组合为Cu-Ag等。通过化探普查所获异常规模大、强度高、各元素浓集中心套合较好。经地质评价、工程验证,已探获铜资源量达大型规模,可综合利用的矿产尚有银、铅锌、钼等。  相似文献   
13.
胡春胜  陈飞  李明 《华中建筑》2009,27(5):95-97
在区域供冷中,负荷计算和特性分析是冷热源设备满负荷运行特性与用户负荷特性是否匹配,水系统设计是否满足系统需求以及系统是否节能的关键技术。但目前尚无具体的理论可供参考。该文就具体课题实例采用负荷模拟软件DeST—h,对其输入条件做出说明论证,对输出数据进行分析。其过程和结果可为相关设计人员在冷热源设备选型匹配和水系统方式选择及动力设备选型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利用Geoprobe对土壤剖面取样,分析并计算了0~20.4m土层硝态氮的累积量,研究表明,施肥量的上升和地下水埋深的下降,使得多余的氮肥以硝态氮的形式存储在土壤剖面中,在传统的施肥制度下,0~20.4m剖面总累积的硝态氮量为1769kg hm-2,自地表至下,土壤硝态氮的分布存在三个累积层,分别为0~5.4m,7.2~12m,14.7~18.4m;而且三个层次累积的硝态氮量随深度呈递减的趋势。  相似文献   
15.
井下工作区或通往地面的巷道在受有毒气体污染时,躲避峒室必须能为工作人员提供一个环境安全的防护场所。在救援人员到来前或在能安全撤离矿井前,峒室内空气应当新鲜,并能供给空气。选址首先应确定每一工作区的危险程度,这种程度取决于进风巷至工作区内使用易燃坑木的数量。以金属支架或其他不易燃材料支护取代木支架,可降低危险程度。其  相似文献   
16.
改进氮素管理对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综述了几种氮素营养诊断方法的优缺点,重点介绍了主动遥感光谱仪G reenSeeker的特点,及其进行氮素诊断的机理、研究进展和其在国内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7.
孙村煤矿深部制冷降温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述了孙村煤矿矿井降温的历史,测定并总结了该矿热害现状及趋势。结合具体条件提出了适合孙村煤矿的矿井降温方案,并列出了降温系统的运行效果。  相似文献   
18.
平煤五矿矿井综合降温工程的设计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平煤集团花了6年时间、投入3866.6万元在五矿进行了矿井的综合降温工作,实践证明它是成功的。对该项目的设计与实践进行了总结,包括矿井通风系统改造、独立疏排热水和机械制冷降温在平五矿综合治理热害中的设计、实施和使用情况,并重点阐述了平五矿降温模式。  相似文献   
19.
矿井集中空调技术中几个关键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从分析矿井空调的特点入手,提出了空调冷负荷计算方法;阐明了矿井空调制冷机宜用小波量大温差型及采用井下集中空调时喷淋室设计的三个关键指标;明确指出了矿井空调制冷机的防爆部件和电压等级;论述了矿井集中空调系统水力平衡计算的关键指标,并给出了相应的水力平衡措施;  相似文献   
20.
高温矿井降温方案的选择与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春胜 《煤炭工程师》1991,(6):42-48,5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