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7846篇 |
免费 | 342篇 |
国内免费 | 245篇 |
专业分类
电工技术 | 331篇 |
综合类 | 347篇 |
化学工业 | 519篇 |
金属工艺 | 206篇 |
机械仪表 | 459篇 |
建筑科学 | 546篇 |
矿业工程 | 279篇 |
能源动力 | 140篇 |
轻工业 | 367篇 |
水利工程 | 228篇 |
石油天然气 | 300篇 |
武器工业 | 61篇 |
无线电 | 528篇 |
一般工业技术 | 407篇 |
冶金工业 | 168篇 |
原子能技术 | 2889篇 |
自动化技术 | 658篇 |
出版年
2024年 | 92篇 |
2023年 | 173篇 |
2022年 | 212篇 |
2021年 | 162篇 |
2020年 | 187篇 |
2019年 | 373篇 |
2018年 | 401篇 |
2017年 | 92篇 |
2016年 | 99篇 |
2015年 | 140篇 |
2014年 | 514篇 |
2013年 | 278篇 |
2012年 | 473篇 |
2011年 | 411篇 |
2010年 | 435篇 |
2009年 | 430篇 |
2008年 | 290篇 |
2007年 | 455篇 |
2006年 | 422篇 |
2005年 | 381篇 |
2004年 | 309篇 |
2003年 | 268篇 |
2002年 | 223篇 |
2001年 | 171篇 |
2000年 | 234篇 |
1999年 | 153篇 |
1998年 | 92篇 |
1997年 | 106篇 |
1996年 | 86篇 |
1995年 | 76篇 |
1994年 | 83篇 |
1993年 | 85篇 |
1992年 | 87篇 |
1991年 | 65篇 |
1990年 | 67篇 |
1989年 | 45篇 |
1988年 | 29篇 |
1987年 | 34篇 |
1986年 | 23篇 |
1985年 | 24篇 |
1984年 | 23篇 |
1983年 | 18篇 |
1982年 | 24篇 |
1981年 | 14篇 |
1980年 | 18篇 |
1979年 | 13篇 |
1976年 | 7篇 |
1965年 | 4篇 |
1963年 | 5篇 |
1962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84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71.
退火处理对MlNi4.0Al0.3Si0.1Fe0.6无Co储氢电极合金的微结构和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研究了退火处理(1.173~1.273.K、 3.h)对无Co贮氢合金MlNi4.0Al0.3Si0.1Fe0.6的微结构和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XRD分析表明, 退火态合金仍为单相CaCu5型结构, 但合金相的成分和结构的均匀性得到明显改善. 金相观察和能谱分析显示: 铸态合金为比较粗大的树枝晶结构并存在明显的成分偏析; 经1.173.K处理后的合金仍为树枝晶, 且树枝结构更为明显; 但经1.223~1.273.K处理后合金的显微组织转变为等轴晶; 退火处理使合金中元素的分布趋于均匀化. 电化学测试表明, 退火处理后合金的放电容量有所提高, 循环稳定性得到显著改善, 但高倍率放电性能略有降低. 研究发现, 退火态合金电极的交换电流密度及氢在合金中的扩散系数较铸态合金的有所减小是导致其高倍率放电性能降低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2.
针对工程概预算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介绍了公路工程和建筑工程采用的实物量法和单价法编制预算的步骤,对比分析了两种编制方法各自的优缺点,以期造价管理部门找出一种能较好适应各自工程特点的概预算编制方法. 相似文献
73.
74.
75.
76.
文章设计了钢筋混凝土梁外贴碳纤维的加固方法,并根据碳纤维厚度、层数不同分析了外贴碳纤维对钢筋混凝土裂缝的抑制效果,将试验结果与仿真模型计算结果进行对比,验证了本文试验的可行性和有效性,研究结论如下:外贴碳纤维能有效地加固钢筋混凝土,当碳纤维的用量、与混凝土表面的粘结宽度和损伤情况不同时,对于混凝土裂缝开裂的抑制效果也存在差异。碳纤维用量和粘结宽度越大,混凝土相邻裂缝的间距和裂缝宽度越小,碳纤维损伤程度越大,混凝土裂缝间距则越大。混凝土表面出现裂缝后,其内部钢筋和外贴碳纤维的应变变化基本相同,即离裂缝越近,二者的应变越大,当远离裂缝时,钢筋和外贴碳纤维的应变量越小。仿真模型试验计算值与试验结果基本相同,说明提出的粘结滑移理论的混凝土裂缝变化特征符合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77.
78.
79.
结合土木工程卓越计划试点专业建设,借鉴国际工程教育最新理念,立足学校铁路交通专业传统优势和特色,在既有土木工程"厚基础、宽口径"人才培养模式基础上,创办"线桥隧一体化"土木工程卓越计划班,实行"依托大工程、校企联培、实践创新并举"的育人模式,构建了与《华盛顿协议》相匹配的土木工程卓越人才培养标准,形成了以厚基础、重实践、求创新为核心的校企"3+1"联合培养课程体系,并以"校企双轨"模式建立了实践和创新基础平台建设新机制,优化了师资配置,完善了涵盖人才培养全过程的质量跟踪和控制体系。成功培养了首批77名基础扎实、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强的土木工程卓越计划毕业生,推动了产学研合作的新模式,为新时期应用型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提供了示范作用,具有辐射效应。 相似文献
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