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4篇
  免费   0篇
建筑科学   5篇
轻工业   79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4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71.
“秋风起,蟹脚痒”,这是吴地流传的一句民谚,民间对此谚语的普遍理解是:进入深秋,西北风是吴地的季风, 这也是湖蟹最长肉的季节,由于蟹肉长得太快,使蟹通身发痒,只得以自己的脚摩擦身体止痒,当然,这也是湖蟹成熟的季节。对人来讲,“九月团脐十月尖”,农历九月一过,蟹脚痒了,就是到了吃蟹的好时机。实际上人们对此谚语的理解一半是误解。原来,深秋是湖蟹  相似文献   
72.
徐光启《农政全书·荠菜考》:(荠菜)生平泽中,今处处有之。苗塌地生,作锯齿叶。三四月出葶,分生茎叉,梢上开小白花,结实小,似“菥蓂子”;苗叶味苦、性温、无毒。其实亦呼“菥蓂子”。其子味甘,性平。  相似文献   
73.
枇杷与琵琶     
春天开花,秋天结果,这是大部分果树的生长规律,而枇杷"盛冬开白花,至三四月成实作,生大如弹丸,熟时色如黄杏"(李时珍《本草纲目》)。枇杷赶在其他水果之前,于初夏就可以采摘上市,供人尝鲜。几乎与枇杷同时上市的还有荔枝,不过,荔枝只产于福建、广东一带。  相似文献   
74.
近几年上海的餐饮业为了招徕生意纷纷亮出“为工薪阶层服务”、“工薪阶层消费”、“工薪阶层可以接受的价位”等口号。所谓“工薪”就是合“工资和薪水”为一,于是乎“工薪阶层”似乎就成了“贫穷阶层”的同义词。那么工资和薪水是否有区别呢?这得从古代的“俸禄”制度开始讲起。  相似文献   
75.
“牚”音cheng,《新华词典》收有这个字,即斜的柱子的意思。不过我在不少文章中使用的“牚”都被编辑们改为“撑”,弄得有点哭笑不得。“牚”的异体字为“樘”,  相似文献   
76.
古代三月份的重要节日当推“上巳”节。古人以十日为“旬”,一月约30天,分为上旬、中旬和下旬,所谓“上巳”就是三月上旬的第一个巳日。《后汉书·礼仪志上》:是月(指三月)上巳,官民皆洁于东流之水,曰洗濯祓除,去宿垢,为大洁。  相似文献   
77.
近代以后上海发展成为通商巨埠。上海是一个移民城市,“五方杂处”、“华洋杂店”成为上海最大的特点,也由于这样的原因,各地帮派的菜系均能在上海找到它们自己的市场,上海也云集了京、津、鲁、扬、川、粤、苏、甬等各帮派厨房。“住在大上海,吃遍全中国”的话一点也不假。 我手头有一本1909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上海指南》,书中记录  相似文献   
78.
现在,“荤”泛指动物类的食品,“素”则指植物类的食品。仔细一想,似不妥。汉字起源于象形文字,象形只能制造出表示有形可象的物体的字,而许多抽象的、无具体形象的物或事就很难用象形的方法制造出文字,于是,人们又想出了一些其他的手段来造字。  相似文献   
79.
《沪城岁时衢歌》是一册以诗歌形式记叙上海风俗的著作,上海人张春华(字秋浦)写于清嘉庆、道光年间,是研究上海风俗的重要著作。其中一首咏:底事江城里巷嚣,迎神不惮路迢迢。清明谒墓中元暑,会里偏宜十月朝。(作者原注:“三元祀坛,惟十月初一,行者与观者益盛。俗于是曰谓‘十月朝’。”)作者讲的“三元”并不是中国通常的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八月十五三个月圆之日的“三元”,而是指上海风俗中很重要的清明、中元(七月十五)、十月朝(十月初一)三个节日,实际上也是上海人经常会提到的“三巡会”。据记载,元代上海人钱鹤皋是吴越王钱的后人,“…  相似文献   
80.
月亮走,我也走,我送阿哥到田头……这是一首流传很广,许多人会唱的民歌,而这首民歌就是来自传统的中秋"走月亮"风俗。月亮是地球的卫星,不停地围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