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0569篇 |
免费 | 762篇 |
国内免费 | 368篇 |
专业分类
电工技术 | 787篇 |
综合类 | 741篇 |
化学工业 | 1311篇 |
金属工艺 | 640篇 |
机械仪表 | 829篇 |
建筑科学 | 1162篇 |
矿业工程 | 642篇 |
能源动力 | 248篇 |
轻工业 | 1058篇 |
水利工程 | 524篇 |
石油天然气 | 405篇 |
武器工业 | 96篇 |
无线电 | 869篇 |
一般工业技术 | 805篇 |
冶金工业 | 401篇 |
原子能技术 | 131篇 |
自动化技术 | 1050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02篇 |
2023年 | 331篇 |
2022年 | 323篇 |
2021年 | 398篇 |
2020年 | 362篇 |
2019年 | 393篇 |
2018年 | 388篇 |
2017年 | 200篇 |
2016年 | 235篇 |
2015年 | 269篇 |
2014年 | 625篇 |
2013年 | 450篇 |
2012年 | 540篇 |
2011年 | 521篇 |
2010年 | 504篇 |
2009年 | 432篇 |
2008年 | 488篇 |
2007年 | 496篇 |
2006年 | 451篇 |
2005年 | 408篇 |
2004年 | 329篇 |
2003年 | 334篇 |
2002年 | 333篇 |
2001年 | 294篇 |
2000年 | 235篇 |
1999年 | 249篇 |
1998年 | 189篇 |
1997年 | 168篇 |
1996年 | 184篇 |
1995年 | 172篇 |
1994年 | 146篇 |
1993年 | 120篇 |
1992年 | 98篇 |
1991年 | 99篇 |
1990年 | 113篇 |
1989年 | 85篇 |
1988年 | 67篇 |
1987年 | 62篇 |
1986年 | 51篇 |
1985年 | 57篇 |
1984年 | 44篇 |
1983年 | 45篇 |
1982年 | 48篇 |
1981年 | 49篇 |
1980年 | 33篇 |
1979年 | 20篇 |
1978年 | 14篇 |
1965年 | 5篇 |
1959年 | 5篇 |
1956年 | 5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06 毫秒
81.
Cu基块状非晶晶化过程的微区变形及力学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玻璃转变温度以下选择350、400、475及600 K进行1 h的等温退火,用纳米压痕仪、扫描电镜等研究Cu基块状非晶晶化过程的力学性能及变形。Cu基块状非晶在纳米压头作用下体现弹-塑性变形方式,载荷—位移曲线和压痕周边多重剪切带的特征证明了塑性变形的存在。350 K退火试样具有较大的压痕硬度HV和弹性模量E值及较小的塑性变形量dn值;400 K退火后,HV和E值显著减小,dn值明显增大;475 K退火后,有少量晶体相析出,但合金以非晶的特性为主,HV和E值继续减小,dn值继续增大;600 K退火后,晶体相进一步长大和析出,其固溶强化和弥散强化使合金的HV和E值有所增加,dn值略有减小。对塑性变形机理进行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82.
以铝合金转向节的生产为例,介绍了目前铝合金转向节的生产工艺流程。使用Deform-3D软件模拟转向节模锻成形的主要工步,采用450,500和535℃(固溶时的温度)不同加热温度,研究锻造加热温度对成形过程中温度、应力、应变及金属流动等因素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加热温度升高可降低锻造过程应力值,提升金属流动,降低设备所需打击力,但由于模锻过程尤其是预锻中摩擦生热较大,促使锻件局部温度上升,加热温度过高,局部易过烧。综合相关因素的影响,选取加热温度在450~500℃之间,既可降低所需载荷力大小、提高塑性,也可避免发生局部过烧,保证产品质量。取样观察450℃加热温度下试制成品,发现组织呈规则有序的纤维状,成形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83.
以基于CMT增材成形的焊道与焊层为研究对象,引入了焊接摆动,分析了摆动幅度对焊道精度的影响;建立了焊道搭接模型,分析了焊道间偏移量对焊道成形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其他工艺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加入适当的焊接摆动,可以提高熔池的流动性,降低焊道的高度,增加焊道的宽度,扩大焊道的铺展,提高焊接的精度;加大摆动幅度,焊道的宽度增大,焊道表面的接触面变大,熔池冷却过程中散热的速度变快,组织中铁素体减少,贝氏体增多;在理想状态下,最优偏移量L_0=2M/3+N/3(其中,M为焊宽,N为摆宽);在实际搭接条件下,焊道间偏移量稍小于理想最优偏移量时,约L=0.9L0时,焊道间成形最佳。 相似文献
84.
本文分别在钢(45碳素钢、1Cr18Ni9Ti不锈钢)和钛(Ti6A14V钛合金)基材上实施了NiCrBSi粉末的火焰喷焊,用SEM-EDAX和XRD研究了覆层的元素分布、界面相和表层相组成.结果表明钢基材与覆层之间几乎没有发生元素扩散,基材元素扩散到覆层中的距离不到3 μm,而钛基材与覆层之间发生了剧烈的元素扩散,基材元素扩散到覆层表层(距离约1 mm).钛基材与覆层之间的界面上生成大量的低熔点物相NiTi2,而扩散到覆层表层的钛元素改变了表层的相组成,增加了表层的非平衡度和硬度.基于相图对导致覆层出现巨大差异的机理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85.
介绍了脉冲MAG自动焊在膜式壁焊接上的应用。提供了保证焊接质量的焊接工艺参数范围、调节方法及其对焊接工艺过程及焊缝质量的影响,根据测定的实际生产中焊缝纵、横向收缩量,确定合理的拼排工艺。提出了各单元片始末端搭配组焊、管间距应计入焊缝横向收缩量、管子下料尺寸应考虑工艺加长等工艺措施。并通过合理调整扁钢对中调整装置,调节压辊、校正辊以及侧压辊的压力,注意相邻电弧之间热输入量的均匀性及焊接位置的对称性,能有效控制管屏面弯、旁弯值,减少焊后矫平量。实践证明该方法所制造的膜式壁能很好地满足焊接质量要求,完全符合JB/T5255—91的各项规定。 相似文献
86.
整体锻造挤压辊是整个辊压机的关键部件,形状短粗,是大型粗短轴类零件的代表,锻透性较差;空洞型缺陷是造成产品合格率低的一个重要因素,必须消除.本文利用Deform-3D模拟软件,对两次镦拔新工艺应用于RP170-110挤压辊的第1次镦拔过程进行了理论验证.通过对镦粗后采用WHF法和FM法拔长过程的数值模拟结果进行对比,说明两次镦拔新工艺中的第1次镦拔工艺-镦粗 WHF法拔长能够在足够大的三向压应力状态下,在再结晶温度以上愈合孔洞型缺陷,提高了大型短粗轴类锻件的锻透性.8件锻件全部试制合格的结果也证明了两次镦拔新工艺第1次镦拔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87.
88.
针对预弯机电液比例控制系统的高同步精度和速度控制要求,考虑到负载力对速度稳定和位置精度的影响,提出基于单轴带负载力补偿的位置速度双闭环控制的四轴同步控制策略。针对单轴同时控制位置和速度特点采用外环位置控制、内环速度控制的双闭环控制方法;对于四轴同步,采用两组主从同步、两组主轴之间均值同步的混合同步控制方式。仿真结果表明:该控制策略实现了较高的同步精度和速度误差,同步控制精度可达到0.24 mm,速度跟踪误差控制在2.2 mm/s以内,完全满足预弯机生产过程的控制要求。 相似文献
89.
通过添加不同含量的镁制备出Al-10Si-2.5Cu-xMg(x=0.5%,1.0%,1.5%和2.0%)合金,研究镁含量对Al-10Si-2.5Cu合金组织及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镁含量的增加,铸态合金显微组织中的共晶硅得到了细化,而T6热处理使得合金显微组织中的硅相溶断并且球化;当镁含量为1.5%时,铸态和T6态合金的抗拉强度分别达到最大值290 MPa和305 MPa;铸态合金的硬度在镁含量为2.0%时达到最大值112 HV5,T6态合金的硬度在镁含量为1.5%时达到最大值127 HV5;铸态合金的拉伸断口中存在一定量的解理面和少量的韧窝,断裂方式由准解理断裂向脆性断裂转变。 相似文献
90.
本文介绍了我厂自行设计、施工、试车的15000t/a氯化苯装置中自控仪表出现的问题(包括设计选型、安装调校等方面)及所采取的处理方法,以供同行在设计调试自控依表时参考。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