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32.
33.
超短期风电功率预测对于电力系统生产调度计划的制定具有重要意义,风电出力具有较强的随机性、波动性、不可控性。风电不确定性对风电时序关系的影响,给风电功率预测精度提出了挑战。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基于离散小波变换(discrete wavelet transformation,DWT)、双深度Q网络(doubledepth Qnetwork,DDQN)、时序卷积网络(temporal convolutionalnetwork, TCN)和注意力机制(Attention)的DWT-DDQN-TCN-Attention(DWT-DTCNA)超短期风功率预测方法。首先,利用DWT将风电数据序列分解为不同频率的风电数据集,对不同频率的风电数据集做自相关函数分析,提取高自相关性的风功率训练子集作为预测模型的输入。其次,根据DWT分解后得到的不同频率风功率数据集分别训练相应的TCNA的风电超短期预测模型,深度挖掘风电功率时序关系,获得精度更高、更稳定的预测结果。为减少深度学习模型的参数对预测精度的影响,采用DDQN算法优化预测模型的参数。最后,利用DWT将不同频率超短期风功率预测结果进行重构,获得了预测... 相似文献
34.
开展了液化场地–桩–隔震层–上部结构动力相互作用体系的大型振动台模型试验,再现饱和砂土地基液化诱发的地基震陷震害,详细阐述了隔震结构群桩基础与地基的地震响应特征和饱和土体孔压发展规律。试验结果表明:隔震结构群桩基础的角桩桩身应变幅值明显高于中间桩,中间桩顶部应变幅值又明显高于角桩;隔震结构地基液化后上部结构摇摆和基础转动反应急剧增加,进而导致群桩基础桩顶弯矩急剧增加,使得桩身最大弯矩幅值由地基液化前的桩身中上部转移到地基液化后的桩顶位移,同时隔震结构下部桩顶弯矩幅值比桩身弯矩幅值也要大得多,充分说明在土–桩–隔震层–上部结构的动力相互作用下桩顶更易造成严重的地震破坏。 相似文献
35.
新发展阶段我国城市新区土地开发面临从基础整治到精品整治、从土地整治向城市综合运营转型,传统规划方法难以满足新时代背景下土地开发、品质生活和治理创新等需求,亟需从社区生活圈视角对城市新建区社区规划进行理论和方法创新。以重庆市两江新区翠云片区为例,综合统筹空间、功能、服务、效益四大目标,提出构建社区家园体系。结合在地自然生态与人文特征,分析其组成要素,依据上位规划人口与用地规模预测,因地制宜地测算社区家园体系建设模块规模与构成。通过功能模块集合与空间结构植入,形成一个智慧、共享的高品质社区生活圈。研究与规划实践成果为精细化城市发展与多元主体协同社区治理创新提供一种新模式和新规划方法。 相似文献
36.
37.
着重研究GH4169的氮化工艺,在三菱公司推荐的两种不同形式的氮化工艺的基础上,根据产品的实际生产情况进行了调整,各个检测项目的结果(渗氮层的深度、脆性、氮化物组织、表面硬度)满足三菱公司技术标准的要求。该工艺试验研究的成果,不仅填补了国内空白,还降低了机组制造成本。 相似文献
38.
为研究地基液化对小高宽比隔震结构体系振动特性的影响,通过振动台模型试验再现了桩基基础小高宽比隔震结构体系在液化场地上的地震反应过程,分析了地基液化过程中基础及隔震层振动特性和隔震结构地震响应规律。结果表明:地基液化后小高宽比隔震结构的一阶自振频率较刚性地基时大幅增加,阻尼比较刚性地基时也明显增加;液化地基上隔震层对群桩基础水平向加速度反应起明显的放大作用,隔震效能消失,但隔震层对桩基承台转动角加速度反应起显著的减震作用;液化地基上小高宽比隔震结构楼层加速度峰值放大系数的分布规律与非液化地基上隔震结构相比也具有明显差异,呈现出弯曲放大的特点,隔震结构顶层加速度峰值放大系数增大尤为明显;液化地基上小高宽比隔震结构的最大层间位移反应远超刚性地基上隔震结构在强震作用下的最大层间位移反应,可能导致基于刚性地基假定设计的隔震结构在地基液化时不满足抗震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39.
目的 面向大规模定制模式下的智能家电设计,针对用户购买与使用智能家电过程中,场景定制、模块定制、套系定制三方面的用户参与定制方式,分析三种方式下用户参与定制时存在的问题,挖掘用户对智能家电的定制需求,提出用户参与智能家电定制的设计策略。方法 通过文献研究与案例分析,在大规模定制的家电设计案例中,对于用户参与定制的传统家电与智能家电,面向企业,从场景定制、模块定制、套系定制三个方面的用户参与方式,总结在用户购买与使用阶段,参与智能家电定制过程中的设计趋势与挑战。结论 针对用户参与智能家电定制的过程,面向相关企业,提出三个方面的设计策略,分别是场景定制的用户研究、软硬结合的家电设计、家电套系的一致体验。 相似文献
40.
目的面对人口老龄化的社会问题,从体验设计的角度出发,关注老年人群的生活幸福感提升,探索游戏化在乐龄体验设计领域的创新设计策略。方法首先,从概念定义、兴起原因、设计流程3个方面对游戏化相关内容进行了概述;其次,分析游戏化介入乐龄体验设计在关照乐龄人群的心理、提升体验系统的趣味性、简化操作提升人机交互效率、提供开放的交流动态环境方面的特征和优势,以及目前在体验、医疗、健康和新技术应用等四大领域的研究现状;最后,以游戏化的3个要素(动机能力、心理结果和行为结果)所关联的相关案例为对象进行具体的研究分析。结论提出了包含基于游戏化体验的用户研究、基于创新技术的沉浸式体验和基于协作式关系的社群构建的三方面游戏化乐龄体验设计策略。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