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2篇
综合类   2篇
化学工业   2篇
建筑科学   30篇
矿业工程   2篇
能源动力   2篇
轻工业   2篇
水利工程   1篇
石油天然气   2篇
无线电   3篇
一般工业技术   11篇
自动化技术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许晓青  金云峰  钟乐 《风景园林》2021,28(12):58-62
声景作为自然资源对于生态系统具有重要意义,为进一步保护自然保护地生态系统完整性,保护地声环境须合理管理与利用。中国现有声环境研究集中于建成环境,尚未深入研究保护地声环境的规划管理途径。参考国际先进声景规划管理经验,以时空分布特征为切入点研究了美国与欧洲国家相关案例,并以云南大山包自然保护区为实际案例提出规划管理建议。研究基于现状声景特征,通过时空手段调控保护区声环境的方法,首次提出中国自然保护地声环境相应管理指标与阈值。研究可对自然保护地声环境管理起到借鉴作用,对于国土空间规划中具有生态保护价值区域的声环境标准制定也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32.
钟乐  赵智聪  唐佳乐 《中国园林》2022,38(10):116-120
中国已正式设立5处国家公园,自然教育直接响应国家公园三大理念,是联系国民和国家公园的最重要纽带,将成为国家公园设立后的重要工作之一,亟待构建相关规划框架。系统回顾了中国国家公园的自然教育规划探索和世界代表性国家的国家公园自然教育与生态体验发展历程,总结了其经验与不足。辨析了生态体验、自然教育的相关国际通用术语,提出中国国家公园自然教育的定义和内涵。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国国家公园自然教育三大规划理念、5点规划思路,提出了前置分析、生态体验规划、解说教育规划、管控规划和保障规划五大板块的规划流程及其技术方法。明晰了中国国家公园自然教育的性质和定位,提出了规划框架构想,对于政策制定、相关研究与实践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3.
易凤霞  钟乐 《中国园林》2023,39(2):38-42
探讨公共健康与风景园林之间关联的研究多聚焦于近代西方,有必要以近代中国为对象,系统性地展开相关研究。以1872—1949年为研究的时间范围,中国国土为空间范围,《申报》全文数据库为核心资料,梳理同时表征“风景园林”和“公共健康”的报道,分析其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演变特征,并解读其内容。结果表明,时间维度上,中国近代风景园林与公共健康的关联演变经历了萌芽期、发展期、滞缓期3个阶段,清末“新政”、民国“市政改革”、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分别是促成各时期变化的直接动因;空间维度上,表现出从东南发达城市向内地扩散的趋势。在此基础上,总结了中国近代风景园林促进公共健康的3种实践路径:一是开放或新建公园;二是在公园中开展休闲游览、体育运动、卫生展览、游园赈灾会等活动;三是进行全国性的植树造林活动。本文是对近代时期中国风景园林与公共健康历史关联研究的补充与完善,也证明了近代报刊全文数据对于风景园林学相关研究的可行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34.
归纳总结现代城市商业空间的基本特性、发展趋势;从物质空间、历史文化、心理意识形态3个层面,系统研究现代城市商业空间景观设计的方法、原则和目标,提出从地域环境、城市文脉、地形地貌、植物配置4方面营建现代城市商业空间景观特色设计的策略。  相似文献   
35.
城市自然保护地是自然保护事业的新 常态,中国西南地区既是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关 键区域,又是城市化发展迅速的区域,迫切需 要开展城市自然保护地识别研究。本文基于地 理信息系统和遥感技术,进行自然保护区、风景 名胜区等5类自然保护地的标定,并利用夜间灯 光影像、土地利用数据、城市遥感影像等多源数 据识别城市建成区边界,建立基础数据集。在 此基础上,首先通过自然保护地数据与城市建 成区边界数据的叠加识别城市自然保护地,其 次通过网络分析法、等时圈模型识别受城市影 响的自然保护地,并从规模、空间、价值3方面 入手分析了其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在数量规模 方面,城市自然保护地中以湿地公园、风景名胜 区分别为数量、面积上的主体,各类自然保护地 中,分布在城市的90 min等时圈内的数量占本类 自然保护地总量的比值均超过90%。在空间分布方面,城市自然保护地主要分布在平原、丘陵、河湖水系周边等较易开展城市建设的区域,受城 市影响的自然保护地主要沿着省会城市分布,形成“一带四区”的模式。在保护价值方面,城市自 然保护地主要保护内陆湿地,受城市影响的自然保护地则是以森林生态类型为主。本研究为中国 西南地区的自然保护工作及城市自然保护地的相关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36.
自然保护地既是重要的碳汇,也有可能成为排放源,核算温室气体排放量是增强自然保护地减排增汇能力的关键,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尚无相关研究与实践。系统回顾、总结了国内外温室气体清单编制方法、国际自然保护地温室气体核算方法的经验。在此基础上,建构了中国自然保护地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框架:首先,提出了衔接国家标准、对标国际惯例,自下而上为主、兼顾自上而下,突出关键类型、强调自身特点3条核算原则;其次,从核算气体、核算边界、关键类别、排放水平、排放因子5个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最后,总结了核算方法,并建立了包括前期准备、数据调研、具体核算3个阶段共7个步骤的核算流程。开创性地提出了中国自然保护地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框架,能够帮助提升自然保护地减排增汇、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助力碳达峰碳中和,对相关研究与实践具有借鉴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7.
城市绿色空间有益于人类健康福祉的积极作用已成为全球共识,但其可能产生的生态系统负面服务还未受到足够关注,展开相关研究有助于提升城市绿色空间促进健康福祉的能力。以Scopus、Web of Science和Google Scholar为文献检索数据源,运用系统地图法对全球的城市生态系统负面服务研究进行全面回顾。首先,总结了研究的时空分布特征和研究对象特征,阐明了城市生态系统负面服务的定义,指出了城市生态系统负面服务的4种主要类型。其次,阐述了城市生态系统服务量化评估研究的主要评估内容、数据收集方法和主要评估方法。再次,总结了当前研究中各类型生态系统负面服务的影响机理及规避路径。最后,从正视城市生态系统负面服务问题、加强基础性科学研究、重视研究成果转化3个方面提出了国际经验对中国研究和实践的启示,并针对性地提出了面向风景园林专业的基本性策略。研究结果对我国开展城市生态系统负面服务的研究和实践具有借鉴和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38.
钟乐  张毅  杨胜兰  张引 《风景园林》2023,30(1):38-44
【目的】增加自然接触机会是实现全民健身、提升人民健康水平的重要路径,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是促进公众自然接触的新阵地,但国内研究相对不足。分析自然保护地促进公众健康的国际经验,为中国依托自然保护地体系促进公共健康、助力“健康中国”战略提供借鉴和启示。【方法】通过文献调研、内容分析、对比研究和个案分析,分析和借鉴以自然保护地促进公众健康的国际经验。【结果】系统梳理了国际自然保护地促进公众健康的全球运动——“健康公园健康人”(HPHP)的起源和发展,从愿景与目标、管理机构与合作伙伴、法律法规和战略规划等方面提取了澳大利亚、美国和欧盟等国家HPHP运动的共性。以美国HPHP体系为例,从国家、区域和保护地单元3个层面,解析了美国国家公园管理局多层级、专业化的公共健康促进策略,从明确定位、科学研究、政策制定、规划计划、多方合作、设施建设、活动策划7个方面总结了美国经验。【结论】由此提出针对中国开展自然保护地促进公共健康研究与实践的7点启示,分别为明确愿景及定位、加强科学研究、建构管理基础、编制多层级规划、发展广泛的伙伴关系、建设完善健康设施体系、开发设计多元化的活动。  相似文献   
39.
钟乐 《暖通空调》2024,(2):41-46
通过分析大型多层地下空间项目中车库及快速公共交通区域湿度大、易结露且有害物浓度超标的具体情况,制定了兼顾安全性、舒适性及节能性的空气品质控制策略。依据整体建筑的实际使用需求与实施条件,介绍了与地上建筑相适应的真空垃圾统一收集系统、集中冷热源系统等整体性系统。以满足建筑使用功能为前提,初步探究了大型多层地下空间空气品质控制及整体性系统的设计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40.
抗辐射电子学是一门交叉性、综合性的学科,其研究的辐射效应规律、损伤作用机制、加固设计方法、试验测试方法、建模仿真方法等对极端恶劣环境中的电子系统的可靠工作至关重要。对核爆炸中子、γ和X射线,空间和大气高能粒子产生的各种损伤效应(如瞬时剂量率效应、总剂量效应、单粒子效应、位移效应等)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系统梳理。对辐射之间、辐射和环境应力之间的协同损伤效应(如长期原子迁移对瞬时剂量率感生光电流的影响,中子和γ射线同时辐照与序贯辐照、单因素辐照的损伤差异,质子和X射线、中子辐照的损伤差异,γ射线辐照与环境氢气的协同损伤效应等)的研究进展进行了详细介绍。阐述了国内外在核爆、空间和大气辐射加固研究方面的最新技术进展。总结了国内外在地面实验室对空间、大气或核爆辐射各种效应进行试验模拟和建模仿真的相关能力。最后对21世纪20年代以后抗辐射电子学研究领域潜在的挑战和关键技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