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971篇 |
免费 | 73篇 |
国内免费 | 42篇 |
专业分类
电工技术 | 141篇 |
综合类 | 66篇 |
化学工业 | 86篇 |
金属工艺 | 48篇 |
机械仪表 | 49篇 |
建筑科学 | 73篇 |
矿业工程 | 27篇 |
能源动力 | 24篇 |
轻工业 | 104篇 |
水利工程 | 24篇 |
石油天然气 | 65篇 |
武器工业 | 16篇 |
无线电 | 170篇 |
一般工业技术 | 47篇 |
冶金工业 | 31篇 |
原子能技术 | 8篇 |
自动化技术 | 10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3篇 |
2023年 | 25篇 |
2022年 | 31篇 |
2021年 | 42篇 |
2020年 | 29篇 |
2019年 | 33篇 |
2018年 | 36篇 |
2017年 | 21篇 |
2016年 | 21篇 |
2015年 | 36篇 |
2014年 | 70篇 |
2013年 | 54篇 |
2012年 | 58篇 |
2011年 | 53篇 |
2010年 | 46篇 |
2009年 | 56篇 |
2008年 | 65篇 |
2007年 | 36篇 |
2006年 | 29篇 |
2005年 | 42篇 |
2004年 | 32篇 |
2003年 | 31篇 |
2002年 | 29篇 |
2001年 | 40篇 |
2000年 | 41篇 |
1999年 | 16篇 |
1998年 | 19篇 |
1997年 | 20篇 |
1996年 | 12篇 |
1995年 | 19篇 |
1994年 | 6篇 |
1993年 | 10篇 |
1992年 | 2篇 |
1991年 | 1篇 |
1990年 | 2篇 |
1989年 | 3篇 |
1987年 | 1篇 |
1986年 | 2篇 |
1985年 | 1篇 |
1983年 | 2篇 |
1982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1.
雷鸣 《上海电力学院学报》2010,(6)
辐射度技术对于具有真实感的图像的合成十分重要。提出了一种基于特征向量的虚拟现实环境中辐射度计算的新方法。该方法采用了并行计算方法计算形状因子矩阵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进而实现对虚拟现实环境中的辐射度进行高效的计算。其性能总体评价结果显示该方法显著降低了复杂环境中集群计算机系统的有效计算时间,提高了计算效率和加速比。其成果可广泛应用在图像处理、人机交互、可视化、虚拟现实等领域。 相似文献
92.
93.
基于光伏储能+电采暖的光储微网系统可以有效解决西部农村社区清洁能源供应量不足问题.为了提高光储微网系统的能量控制效果和工程实用性能,该文通过构建包含电力费用、储能系统荷电状态(SOC)、供暖舒适度等变量的多目标函数,提出一种计算量较低的储能与电热负荷多目标协调控制策略.为了简化目标函数求解过程,引入求导和单调性分析等优化方法.为了降低系统计算量,以住宅建筑保温性能为评价标准,提出一种带宽能量控制模式,降低了被控单元的控制频率,提高了算法的工程应用价值.搭建Matlab/Simulink仿真平台,依据西部青海省某示范光储微网系统实际数据,仿真对比分析基于传统能量控制策略和基于多目标协调控制策略的光储微网系统性能,验证该文所提控制策略的有效性和优越性. 相似文献
94.
利用高压热重傅里叶红外联用的方法研究大同烟煤在增压富氧条件下燃料N的释放行为,主要考察压力对NOx排放特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压力的改变对燃料N的迁移转化过程影响显著。由于含氮前驱体的生成机制不同,压力升高后,其转化率变化规律并不一致。随着压力的升高,挥发分产量的增加,燃料N向NO的转化率逐渐上升。在2 MPa以下时,由于NO浓度和氧分压的增加,燃料N向NO2的转化率逐渐升高,但在3 MPa时,随着NO2分解速率的加快和产量的减少,NO2的转化率有所下降。燃料N向NOx的转化率随着压力升高单调增加。 相似文献
95.
96.
97.
相比脉冲电流法,超高频法更适用于在线监测中检测局部放电信号。为此,设计了一种用于气体绝缘组合电器(GIS)局部放电检测的外置矩形平面螺旋天线传感器。该传感器可方便地从盆式绝缘子处接收局部放电产生的电磁泄漏信号,并能有效抑制周围空间低频电磁干扰。同时,采用矩形平面螺旋、终端蝶形振子加载、金属背腔等技术手段,既满足了天线小型化的要求,又能得到较好的驻波比特性。理论计算和实验室实测特性数据表明,该宽带天线在超高频(UHF)频段内,有较好的检测性能,并具有多频段选择特性。 相似文献
98.
99.
100.
新型能见度自动观测系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国内外迄今还没有真正符合能见度定义的能见度自动观测仪问世的严峻局面,采用数字摄像技术,根据人工观测能见度原理,研究新型的完全符合能见度定义的数字摄像能见度自动探测系统。通过开展数字能见度仪、光学能见度仪以及人工观测能见度比对实验,分析数字能见度仪的观测性能。比对结果表明:该系统运行稳定可靠,达到预期设计指标。本研究为国内外雾霾及能见度自动观测提出了一个可行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