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1篇
化学工业   6篇
建筑科学   53篇
  2015年   1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4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1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煤炭气化过程反应活性及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在煤气化反应动力学活性测定装置上,测得了不同气化原料与二氧化碳、水蒸汽反应的动力学参数(反应活化能和频率因子);用燃点测定管测得了燃料在空气中的燃点。用数学模拟法对测得的数据进行了分析与讨论  相似文献   
12.
刘庄煤气化反应动力学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煤炭在气化过程中高温的碳与二氧化碳和水蒸汽发生的非均匀向反应决定了出口煤气的组分和热值这一问题,在实验的基础上,研究了刘庄煤气化过程中CO2还原反应和H2O(g)分解反应的动力学特征,确定了其化学反应的速率表达式,得出其反应活化能分别为140.41kJ/mol和171.53kJ/mol。  相似文献   
13.
煤气化过程热力学平衡组成的理论计算   总被引:13,自引:6,他引:7  
在一个封闭系统中,经一定时间后组分之间的转化反应会达到平衡状态。平衡组成的计算原理主要系化学热力学。化学热力学只研究平衡问题,而不研究达到平衡的速度。尽管化工过程完全达到平衡的现象很少,研究平衡过程但仍有着重要意义。 首先,平衡确定某个反应所能达到的界限;其次,从平衡角度考虑,可以预示当反应条件(如温度、压力等)变化时,产品组成的变化趋势,也即可提供所要求产品的工艺条件。 煤具有很复杂的分子结构,但对于煤的气化反应平衡状态的计算可据煤的元素组成及气化剂的组成而进行。  相似文献   
14.
项友谦  王昌遒 《煤化工》2003,31(6):21-25
介绍了用循环流化床锅炉的循环热灰为热载体对煤进行干馏的技术 ;在现有资料的基础上 ,对该技术进行了分析 ,从分析可以看出 ,该技术能在一套系统中联产燃气、热、电三种产品 ,并具有较高的火用效率和热经济性指标。  相似文献   
15.
天然气联合供暖、制冷及供生活热水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阐述了采用电动热泵、天然气热泵、天然气直燃式溴化锂吸收式冷热水机组进行供暖、空调及供应生活热水的3个方案,进行了一次能源转换效率和经济性比较.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二甲醚作为化工用品时的储存、运输描述,并综合其各种性质的研究结果,指出进入城镇燃气民用领域可以参照执行对液化石油气的管理规定,或者在液化石油气篇中补充一些关于二甲醚的相关条款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7.
煤气化过程的模型和模拟与优化操作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项友谦 《煤炭转化》2002,25(2):60-63,90
介绍了煤气化过程的模型和煤气化过程采用机理模型的理由,固定床煤气化过程机理模型的建立以及模拟计算的结果,并探讨了固定床水煤气化炉和流化床水煤气炉制气过程优化操作参数的确定。开发的数学模型已用于制气炉的模拟计算,与实测数据比较符合,由气化过程的数学模拟气化过程不同条件下各种参数的变化规律,进而可得出气化过程的优化操作条件,其确定过程比试验法安全,省时,省料。  相似文献   
18.
水煤气炉优化循环操作时间的确定   总被引:6,自引:5,他引:1  
介绍了利用基于传递现象和反应工程的理论建立起的水煤气炉数学模型,在计算机上进行了模拟数值 计算,得出了操作参数之间的关系,再以气化效率为目标函数,进行寻优得出了水煤 气炉优化的循环操作时间,并介绍 了在工业生产装置上实际应用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水煤气炉仿真技术在化肥原料气生产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传递过程和反应工程原理建立了水煤气炉的数学模型。在计算机上对模型进行数值仿真计算,摸索出循环周期对气化效率的变化规律,结合程序控制阀门滞后时间的影响,得出优化的循环周期为120s。在生产化肥原料气的水煤气炉上应用,总气化效率可提高1.3%以上。  相似文献   
20.
在直径为0.1m、高0.485~1.39m的喷雾塔内,应用伴有假一级化学反应的吸收理论测定了喷雾吸收CO_2制取碳酸钙过程的气液相接触面积,并研究了气体流速u、液体喷淋密度L、有效塔高H、固体颗粒含量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