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1095篇
  免费   12910篇
  国内免费   8537篇
电工技术   10784篇
技术理论   4篇
综合类   9834篇
化学工业   14116篇
金属工艺   7125篇
机械仪表   7651篇
建筑科学   9002篇
矿业工程   3758篇
能源动力   2902篇
轻工业   11343篇
水利工程   3217篇
石油天然气   4552篇
武器工业   1444篇
无线电   13058篇
一般工业技术   10051篇
冶金工业   4463篇
原子能技术   1720篇
自动化技术   17518篇
  2024年   703篇
  2023年   1985篇
  2022年   4323篇
  2021年   5695篇
  2020年   4121篇
  2019年   2984篇
  2018年   3190篇
  2017年   3726篇
  2016年   3395篇
  2015年   5102篇
  2014年   6194篇
  2013年   7407篇
  2012年   9021篇
  2011年   9403篇
  2010年   8624篇
  2009年   8409篇
  2008年   8475篇
  2007年   7904篇
  2006年   7133篇
  2005年   5856篇
  2004年   4102篇
  2003年   2769篇
  2002年   2621篇
  2001年   2410篇
  2000年   2038篇
  1999年   1197篇
  1998年   609篇
  1997年   573篇
  1996年   486篇
  1995年   427篇
  1994年   305篇
  1993年   255篇
  1992年   220篇
  1991年   147篇
  1990年   150篇
  1989年   91篇
  1988年   89篇
  1987年   88篇
  1986年   62篇
  1985年   30篇
  1984年   21篇
  1983年   19篇
  1982年   17篇
  1981年   28篇
  1980年   34篇
  1979年   13篇
  1976年   6篇
  1974年   6篇
  1959年   26篇
  1951年   1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41.
葡北3-12注气井位于吐哈盆地葡北构造带中断葡北1号构造.井深为3610m。针对该区块地层承压能力低,易漏失,油气水窜严重,常规固井方法无法满足固井要求的问题,该井采用三段三凝制、常规水泥浆和泡沫水泥浆体系固井,并采用重钻井液顶替技术.降低施工压力。该技术能保证固井候凝过程中井底压力平衡,施工安全。现场应用表明,采用常规水泥浆和泡沫水泥浆固井技术.提高了低压易漏井、长封固井段的固井质量,解决了水泥返高不足的问题;并通过一次常规固井工艺实现了全井封固,简化了施工工艺,节约了成本,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十分显著。该井封固优质段累计达2600m,优质率达85%,固井结果良好。  相似文献   
142.
油脂己烷浸出工程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油脂己烷浸出工程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在工艺、设备、自控、节能、环保等方面都已趋于完善。装置的规模日趋大型化。车间内的工段组合更加科学、合理与多样化,浅料层浸出器,形式多样化的湿粕脱溶系统,湿粕挤压机,废水零排放系统,不同理念的负压蒸发及余热回收系统,蒸汽冷凝水的再利用,简洁实用的全电脑操作系统,分步萃取,混合油过滤,浸出车间内的混合油碱炼、水化脱胶、磷脂干燥等使得当今的油脂浸出向大型化、集约化、自动化、节能环保的方向发展,为客户提供了越来越多的选择。  相似文献   
143.
茨21-133井CO2吞吐技术初步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涛 《特种油气藏》2003,10(3):82-83,90
茨榆坨油田茨13块原油属于普通稠油,1993年开始蒸汽吞吐采油,从第二轮开始效果明显变差,注汽返排率低,有效周期短,产量下降快,套管变形井增多。针对这些问题,在该区块茨21—133井进行CO2吞吐采油工艺现场试验,获得成功,增油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44.
昆2井优快钻井及油气层保护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昆2井是一口位于柴北缘西段的昆特依凹陷潜伏Ⅰ号圈闭上的风险探井,设计井深为5950m。针对柴北缘深探井存在的主要技术难题,制定了昆2井的技术对策。通过对钻井设备的优选、井身结构的优化、钻头及钻具组合的优选、钻井参数及钻井液性能的优化、油气层保护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形成了一套适合于柴北缘的优快钻井技术,使昆2井的完钻井深达到5950m。与邻区的深探井平均水平相比,在井深增加888m、大尺寸井眼段更长的前提下,昆2井的钻井、完井周期分别缩短了98.75d、124.2d,钻机月速度增加了317m/台,平均机械钻速增加了0.82m/h。根据“理想充填新理论”,确定了保护油气层的最优复配暂堵方案,利用该方案所配制的钻井液其渗透率恢复值达到了87.5%以上,流变性能良好,滤失量低,对改善泥饼质量、增强井壁稳定性有明显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5.
用介孔材料制备定向碳纳米管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综述了近年来采用介孔材料制备定向碳纳米管的研究进展,包括介孔材料的合成及介孔材料在制备定向碳纳米管方面的应用。重点介绍了采用合成介孔材料的模板剂石墨化及介孔材料作为载体制备定向碳纳米管的方法,探讨了模板剂种类、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及反应温度和时间对定向碳纳米管生长的影响和定向碳纳米管生长的介孔限制机理,并提出了这一领域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46.
目的观察心肌梗死后不同阶段进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技术难度、即刻造影效果与安全性.方法 94例心肌梗死患者分成直接、延期及晚期PCI组,病例数分别为38例、22例和34例.术中根据冠状动脉造影评价梗死相关血管特征、PCI技术难度积分、PCI造影成功率及并发症.结果三组技术难度积分分别为 1.47 ±1.79、1.82 ±1.72和 2.85 ±2.83(P <0.05),PCI造影成功率分别为 92.0%、91.0%及 76.5%(P <0.05),PCI中严重并发症分别为 5.3%、0和 5  相似文献   
147.
小麦胚的营养价值及应用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麦胚是小麦籽粒的精华,本文论述了小麦胚蛋白和小麦胚芽油的营养价值、制取及其开发利用,并分析了小麦胚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及其途径。  相似文献   
148.
149.
复数权值神经元由于引入了多阈值逻辑而具有更强的性能,文中根据其数学模型,结合二进神经元稳健性的概念,提出了基于该神经元的稳健性定义.并结合定义,实现了基于单个神经元的基本数字逻辑以及异或运算的最稳健设计方案,从而证明了该稳健神经元实现任意数字逻辑的有效性和可行性,说明了其强大的处理能力.  相似文献   
150.
The long‐term thermal‐oxidative aging behavior of polyamide 6 (PA6) was studied by comparison with the stabilized sample in this work. The variation of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the pure and the stabilized samples of PA6 with aging time at 110°C, 130°C, and 150°C were investigated, respectively. The aging mechanism of PA6 under heat and oxygen was studied in terms of the reduced viscosity, crystallization behavior, dynamic mechanical behavior, and chemical composition through the methods of polarized light microscopy (PLM), 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ry (DSC), dynamic mechanical analysis (DMA), X‐ray photoelectron energy spectrum (XPS), and so on.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at the initial stage of aging, the molecular crosslinking reaction of PA6 dominated resulting in the increase of the mechanical strength, reduced viscosity, and the glass transition temperature of the sample. And the molecular degradation dominated in the subsequent aging process resulting in the decrease of the melting temperature, the increase of the crystallinity, and the formation of the oxides and peroxides products. © 2008 Wiley Periodicals, Inc. J Appl Polym Sci, 200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