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7279篇 |
免费 | 1181篇 |
国内免费 | 595篇 |
专业分类
电工技术 | 639篇 |
综合类 | 839篇 |
化学工业 | 936篇 |
金属工艺 | 589篇 |
机械仪表 | 496篇 |
建筑科学 | 629篇 |
矿业工程 | 371篇 |
能源动力 | 168篇 |
轻工业 | 820篇 |
水利工程 | 243篇 |
石油天然气 | 304篇 |
武器工业 | 159篇 |
无线电 | 768篇 |
一般工业技术 | 591篇 |
冶金工业 | 289篇 |
原子能技术 | 150篇 |
自动化技术 | 1064篇 |
出版年
2025年 | 6篇 |
2024年 | 164篇 |
2023年 | 161篇 |
2022年 | 305篇 |
2021年 | 415篇 |
2020年 | 262篇 |
2019年 | 180篇 |
2018年 | 179篇 |
2017年 | 225篇 |
2016年 | 214篇 |
2015年 | 348篇 |
2014年 | 425篇 |
2013年 | 484篇 |
2012年 | 675篇 |
2011年 | 655篇 |
2010年 | 647篇 |
2009年 | 569篇 |
2008年 | 581篇 |
2007年 | 609篇 |
2006年 | 533篇 |
2005年 | 426篇 |
2004年 | 337篇 |
2003年 | 171篇 |
2002年 | 150篇 |
2001年 | 140篇 |
2000年 | 114篇 |
1999年 | 36篇 |
1998年 | 8篇 |
1997年 | 2篇 |
1996年 | 3篇 |
1995年 | 1篇 |
1994年 | 3篇 |
1993年 | 1篇 |
1992年 | 2篇 |
1991年 | 1篇 |
1989年 | 4篇 |
1987年 | 2篇 |
1986年 | 1篇 |
1985年 | 1篇 |
1981年 | 1篇 |
1980年 | 7篇 |
1979年 | 4篇 |
1959年 | 1篇 |
1951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90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目的建立一种简便高效的海马神经元的原代培养方法。方法无菌环境下取新生SD大鼠(24 h内)海马,清洗、剪碎,以0.25%胰蛋白酶消化,200目滤网过滤,混合培养,约5 d后加入阿糖胞苷抑制神经胶质细胞的生长。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检测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的表达情况,观察海马神经元形态。结果海马神经元纯度≥90%。神经元接种3 d后具有典型的形态特征,13~14 d突起形成密集的神经纤维网络,14 d后细胞出现凋亡。结论本实验方法步骤简便,可获得纯度较高的海马神经元,为研究与海马神经元相关的疾病提供了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52.
为了准确模拟沥青胶结料的物理硬化过程及评估其物理硬化趋势,采用常规弯曲梁流变(BBR)试验设备对10种常用道路沥青进行了改进弯曲梁流变(EBBR)试验,并根据试验结果计算了低温等级损失指标;此外,在设计不同的低温恒温养护时间的基础上,测试了沥青蠕变劲度与蠕变劲度变化率,并采用Avrami等温结晶动力学理论对试验结果进行了拟合分析.结果表明:EBBR法较BBR法对沥青的低温性能区分精度更高;采用Avrami等温结晶动力学理论可较好地模拟沥青胶结料的物理硬化过程,拟合分析得到的Avrami指数与EBBR试验得到的低温等级损失值变化规律具有一致性;沥青胶结料低温物理硬化与结晶性能为评价沥青在实际工程中的低温抗开裂能力提供了更准确的信息. 相似文献
53.
分析了当前结构安全监测在工程应用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和挑战,提出应发展利用少量传感器信息及基于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的安全监测新方法,来克服现有系统传感器繁多、造价昂贵、海量数据难以处理的问题。介绍了单测点信息的多维相空间方法和单传感器信息的重构相空间方法;在基于双传感器信息的移动互相关函数法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双传感器信息的移动传递熵方法;阐述了基于少量传感器信息的移动主成分分析法的物理意义及其工程应用的适用性和可行性。利用单传感器方法和移动主成分分析法,以及小波包能量法、二次协方差矩阵法对虎门大桥进行长达5年的安全监测。阐述了基于深度学习的结构安全监测人工智能方法及其发展概况,分析了基于结构动力学信息的深度学习方法及其巨大的应用潜力。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思考了基于少量传感器和人工智能相结合的方法在结构安全监测应用中的发展思路。结果表明:单传感器信息的重构相空间方法更适用于实际工程;基于双传感器信息的移动互相关函数法和移动传递熵方法均能精确定位损伤;移动主成分分析法最适用于实际工程的实时监测。 相似文献
54.
高位硬厚岩层破断规律及其动力响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杨柳煤矿10416工作面高位硬厚岩浆岩条件为背景,建立高位硬厚岩层三边固支一边简支弹性薄板力学模型,利用瑞利–里兹法,推导出硬厚岩层挠曲函数与应力近似解析式,得到破断跨度的计算式,并根据覆岩破裂形态提出破断步距的计算方法。采用微震、支架压力及地表下沉等监测分析,揭示高位硬厚岩层破断失稳规律及其动力响应。研究表明:高位硬厚岩层破断前的挠度最大点为(x =a /2,y =13b/(10π)) (a为硬厚岩层走向悬露长度,b为硬厚岩层沿倾向的悬露长度);当a<1.049b时,硬厚岩层首先沿倾向固支边发生破断,否则首先沿走向固支边发生破断;硬厚岩层初次破断形式为沿走向对称而沿倾向非对称的“O-X”型,且破断后侧向跨度固支侧大于简支侧。高位硬厚岩层破断及运移过程中微震活动加剧,产生强微震活动,破断失稳期间支架压力显著升高,并引起地表下沉明显变化。高位硬厚岩层破断失稳引起强烈的动力响应,采用理论计算和微震监测可以进行分析预测。 相似文献
55.
56.
57.
58.
59.
钢管混凝土柱轴压力-弯矩-扭矩空间复合受力拟静力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自行设计的压力-弯矩-扭矩复合受力加载装置,基于力-位移混合控制加载方法,完成了8个钢管混凝土柱试件在压-弯-扭等复合荷载作用下的拟静力试验,变化了截面形式、加载方式和弯扭比等参数。试验结果表明:圆钢管混凝土柱和矩形钢管混凝土柱在压-弯-扭等复合受力往复荷载作用下的滞回曲线较为饱满,没有“捏拢”现象产生,具有较好的耗能能力;弯扭比较大的矩形钢管混凝土试件在扭转角较大时由于钢管底部局部屈曲较为明显,存在承载力退化现象;钢管混凝土截面轴向应变基本满足平截面假定;弯矩的存在将削弱钢管混凝土柱的受扭能力;在压-弯-扭等复合受力往复荷载作用下,钢管剪应变与扭转角之间存在较好的线性关系。对试验实测结果和已有文献分析表明:在弯扭比较大时由主压应力导致钢管表面发生局部鼓曲而破坏,弯扭比较小时,主拉应变将导致钢管混凝土柱表面在低周往复荷载作用下开裂。研究成果可为进一步开发考虑扭转作用的钢管混凝土纤维梁单元提供基础性依据。 相似文献
60.
基于试验结果的总结与分析,对锈蚀钢筋混凝土梁的斜截面抗剪承载力、破坏形态、变形能力等进行了较为系统地研究。在此基础上,考虑锈蚀钢筋截面损失与力学性能退化的影响,建立了锈蚀钢筋混凝土梁斜截面抗剪承载力计算模型,为抗剪性能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