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395篇
  免费   2991篇
  国内免费   1787篇
电工技术   2343篇
综合类   2460篇
化学工业   2977篇
金属工艺   1857篇
机械仪表   1695篇
建筑科学   2051篇
矿业工程   910篇
能源动力   551篇
轻工业   2877篇
水利工程   770篇
石油天然气   869篇
武器工业   425篇
无线电   2451篇
一般工业技术   2237篇
冶金工业   1019篇
原子能技术   305篇
自动化技术   3376篇
  2024年   176篇
  2023年   456篇
  2022年   973篇
  2021年   1291篇
  2020年   871篇
  2019年   649篇
  2018年   730篇
  2017年   760篇
  2016年   701篇
  2015年   1112篇
  2014年   1408篇
  2013年   1613篇
  2012年   2089篇
  2011年   2124篇
  2010年   2003篇
  2009年   1985篇
  2008年   1991篇
  2007年   1928篇
  2006年   1627篇
  2005年   1274篇
  2004年   879篇
  2003年   622篇
  2002年   572篇
  2001年   509篇
  2000年   395篇
  1999年   164篇
  1998年   52篇
  1997年   50篇
  1996年   39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19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14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6篇
  1979年   5篇
  1959年   3篇
  195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61.
分析了影响中小企业球铁生产稳定性的关键因素,指出在一定的原材料条件下,目前中小型企业生产球铁存在的问题是温度偏低,孕育方法不当。  相似文献   
62.
(Ⅰ+Ⅱ)复合型氢致开裂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桦  薛礼觉 《金属学报》1989,25(1):48-52
本文研究了30CrMnSiA高强钢在纯Ⅰ型、纯Ⅱ型和(Ⅰ+Ⅱ)复合型加载条件下的氢致开裂。实验表明,在1NH_2SO_4溶液中预充氢的试件在上述加载条件下均表现出氢致脆性。纯Ⅱ型氢致开裂门槛值K_(ⅡH)/K_(ⅡX)=0.27,与纯Ⅰ型门槛值K_(ⅠH)/K_(ⅠX)=0.29基本相同,而在K_Ⅱ/K_Ⅰ比值为0.27,0.4和0.81时,(Ⅰ+Ⅱ)复合型氢致开裂门槛值分别为0.36,0.41和0.37,表明纯Ⅰ型和纯Ⅱ型具有更高的氢脆敏感性。最后用自Ⅰ型加载向Ⅱ型过渡时,三轴张力和塑性变形程度这二个矛盾因素对氢致开裂的共同作用解释了上述实验结果。  相似文献   
63.
将数据融合技术引入电梯群控系统中,建立了基于数据融合技术的模糊联结聚合神经网络模型,对影响电梯调度的各因素进行充分有效的数据处理后,得到的电梯控制参数作为电梯调度单元的输入.应用实例表明了该方法是方便且有效的.  相似文献   
64.
设计了数字化CO2焊机的硬件结构,并根据CO2焊接工艺的特点,编写了相应的控制软件,实现了整个焊接系统的数字化.试验结果表明,基于DSP320F2812芯片控制的焊接电源具有良好的动特性,获得了较好的控制效果,为控制策略的智能化和最优化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相似文献   
65.
预应变对16MnR钢断裂韧性的影响SCIEI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实验发现预应变对16MnR钢的断裂韧性具有显著的影响,断裂过程中裂尖区域材料的组织结构发生了变化,裂纹在二次珠光体组织上扩展。16MnR钢断裂韧性的大小取决于碳原子的扩散及二次珠光体组织生成的难易程度。  相似文献   
66.
Based on the binary alloy phase diagram of Re-Ti, the weldability of Re and BT5-1 titanium alloy was analyzed. Using two methods of direct electron beam welding (EBW-D) and intergradafion electron beam welding (EBW-I), Re and BT5-1 was welded.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joint figuration of EBW-D between Re and BT5-1 is not fine, and the joint is inclined to brittleness rupture. The joint figuration of EBW-I between Re and BT5-1 is fine. No cracking and other disfigures occur in the intergradation joint. The element distribution of Re, Me, and Ti in the weld metal is progressional diversification.  相似文献   
67.
在深入分析热变形工艺参数对Ti-15-3合金显微组织及成形载荷的影响的基础上,以变形温度、变形程度和变形速率等热变形工艺参数作为设计变量,以显微组织和成形力的最佳综合为目标,建立了该合金热塑性成形工艺参数的多目标优化数学模型。以显微组织参数和成形力的人工神经网络预测模型作为优化算法的知识源,将人工神经网络与修正的遗传算法相结合,对Ti-15-3合金的热塑性成形工艺参数进行优化。结果表明,提出的修正的遗传算法是有效的,采用将其与人工神经网络相结合的方法对钛合金的热塑性成形工艺参数进行优化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68.
二元稀土镁合金Mg-La和Mg-Nd的组织和性能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薛山  孙扬善  朱天柏  强力峰  陶立  白晶 《铸造》2005,54(9):888-891
系统研究了二元稀土镁合金Mg-2%La(L2)和Mg-2%Nd(N2)的铸态显微组织、拉伸性能和抗蠕变性能.通过研究发现,L2铸态组织中有大量网状的Mg-Mg17La2的共晶相析出;而N2则以Mg12Nd离异共晶析出,析出物的数量少得多.N2合金在室温或者175℃条件下,强度和塑性都优于L2合金.N2合金的抗蠕变性能在175℃、70 MPa条件下比L2低近3个数量级.通过计算两种合金的应力指数和蠕变激活能,L2合金的蠕变机制是受晶界滑动控制的,而N2合金为位错攀移机制控制.  相似文献   
69.
镍磷合金镀层防变色性能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正交试验和条件试验,筛选出了一种以植酸、苯甲酸钠、钼酸钠和EDTA为基本组成的镍磷合金抗蚀防变色剂。通过孔隙率测定、18%~20%盐酸点滴实验、10%氯化钠浸泡实验和阳极极化曲线测试等实验,对镍磷合金层的抗腐蚀性能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70.
A differential pulse voltammetric method was developed for the sensitive and selective determination of Cu(Ⅱ) at 4-methoxy-2,6-bis(3,5-dimethylpyrazoyl)-l,3,5-triazine modified carbon paste electrode in 0.05 mol/L KHC8H4O4 solution (pH = 4.02). The oxidation peak of Cu(Ⅱ) was observed at 0.065 V(vs Ag/AgCl) by scanning the potential in positive direc-tion. The analysis procedure consisted of an open circuit accumulation step in stirred sample solution. It was followed by medium exchange to a clean solution and subsequently an anodic potential scan was affected to obtain the voltammetric peak. The current was proportional to the concentration of the Cu(Ⅱ) ion in a range of 1× 10-7-1×10-4 mol/L for 6 min accumulation; the most of metal ions did not interfere with the determination. The developed method was applied to Cu(Ⅱ) determination in coal-ash sample, the results agreed with that of atomic adsorption spectroscopy(AA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