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25篇 |
免费 | 4篇 |
国内免费 | 3篇 |
专业分类
电工技术 | 5篇 |
综合类 | 1篇 |
化学工业 | 17篇 |
金属工艺 | 14篇 |
机械仪表 | 11篇 |
建筑科学 | 13篇 |
矿业工程 | 5篇 |
能源动力 | 2篇 |
轻工业 | 2篇 |
水利工程 | 10篇 |
石油天然气 | 19篇 |
武器工业 | 9篇 |
无线电 | 15篇 |
一般工业技术 | 3篇 |
冶金工业 | 1篇 |
自动化技术 | 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篇 |
2023年 | 5篇 |
2022年 | 5篇 |
2021年 | 5篇 |
2020年 | 3篇 |
2019年 | 2篇 |
2018年 | 2篇 |
2017年 | 1篇 |
2016年 | 1篇 |
2015年 | 7篇 |
2014年 | 8篇 |
2013年 | 2篇 |
2012年 | 3篇 |
2011年 | 11篇 |
2010年 | 1篇 |
2009年 | 8篇 |
2008年 | 8篇 |
2007年 | 2篇 |
2006年 | 1篇 |
2005年 | 2篇 |
2004年 | 2篇 |
2003年 | 4篇 |
2002年 | 5篇 |
2001年 | 2篇 |
2000年 | 4篇 |
1999年 | 1篇 |
1998年 | 7篇 |
1997年 | 1篇 |
1996年 | 2篇 |
1995年 | 2篇 |
1994年 | 1篇 |
1993年 | 1篇 |
1992年 | 1篇 |
1991年 | 1篇 |
1990年 | 4篇 |
1989年 | 5篇 |
1984年 | 2篇 |
1974年 | 1篇 |
1962年 | 1篇 |
1958年 | 2篇 |
1957年 | 4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32.
33.
大学与社会——兼述莫斯科大学的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大学的“外部问题”归纳全球关于教育问题的主要观点,我们可以选择三个主要的问题。尽管它们差别甚微,却都与各国高等教育系统相关,它们的不同只存在于规模和重要程序方面。问题一:所有大学和其他教育机构——即使在最富裕的国家——都面临着经济困难和限制。这使我们... 相似文献
34.
试论提高低压气冲造型机的功效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前 ,气冲造型机已被广泛地应用在铸造车间。气冲造型机的特征参数包括 :①冲击阀的开启速度 ,或者阀孔完全开启的时间。②冲击阀过流孔的总有效面积。③冲击阀与型砂表面之间的空间容积 (阀下空隙 )。④冲击阀过流孔的面积与砂箱面积之比。⑤冲击阀所伺服的砂箱面积。气动或气液联动气冲阀的开启速度取决于气冲阀工作腔的压力、充填时间及气动或液动背压腔的排空时间。所有著名气冲阀的动作时间均在 0 .0 1s到 0 .0 0 1s之间。作为特例 ,我们考察几种结构的气冲阀。图 1是BMD公司的气冲头 ,它有工作压力为 0 .5~ 0 .6MPa的低压空… 相似文献
35.
矩形晶格结构双芯光子晶体光纤偏振分束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椭圆形空气孔光子晶体光纤可以产生较高的双折射,使得不同偏振方向的光有不同的耦合长度.将光纤的双折射现象应用于双芯光纤中,可以实现偏振状态的分离.应用平面波扩展法分析了椭圆形空气孔、矩形晶格结构的双芯光子晶体光纤中结构参量对光束不同偏振方向的耦合长度的影响,设计了一种基于椭圆形空气孔、矩形晶格结构的双芯光子晶体光纤偏振分束器.应用全矢量光束传播法分析了这种光纤偏振分束器的性能.结果表明,在1.55 μm工作波长上,长度为1.055 mm的光纤即能实现偏振状态的隔离,隔离度达到-16.9 dB,隔离度<-16 dB的带宽可达到270 nm. 相似文献
36.
37.
精确计算SAR图像质量指标的递推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评估合成孔径雷达(SAR)系统性能和SAR干扰系统干扰效果已成为SAR领域里重要的课题。针对理想点目标冲击响应图像的一般特点以及指标检测方法,提出了一种有效的递推方法。利用此方法可精确确定出点目标冲击响应图像第一零点位置,从而使理想状态下SAR图像质量指标计算更加准确快速,为SAR干扰效果评估方法研究提供了很大方便。 相似文献
38.
39.
40.
在中共第八次代表大会关于第二个五年計划的建議中,特別注意到机器制造業的設計工作,并且尤其着重發展生产机車、車輛、油槽車、矿山設备、起重运輸設备、冶金和煉焦設备,以及石油机械、农業机器和动力設备等等的工業。因此,無論在新厂設計,或在旧厂改建方面,中国的設計机关負有巨大而又重要的任务。目前,如果不采用焊接,生产上述机器和設备是很难想象的。都知道,新中国成立以前,焊接主要是用于修理業,而且主要是气焊。只有在新中国成立后建立重工業的过程中和在大量企業投入生产的过程中,技术人員和生产人員才在焊接的运用方面有所进展。新建厂和改建厂的焊接技术水平將取决于我們設計分局在設計書里正确地运用新焊接法和新焊接設备的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