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1159篇 |
免费 | 656篇 |
国内免费 | 556篇 |
专业分类
电工技术 | 848篇 |
综合类 | 896篇 |
化学工业 | 1134篇 |
金属工艺 | 632篇 |
机械仪表 | 838篇 |
建筑科学 | 1075篇 |
矿业工程 | 675篇 |
能源动力 | 310篇 |
轻工业 | 1313篇 |
水利工程 | 486篇 |
石油天然气 | 495篇 |
武器工业 | 162篇 |
无线电 | 1143篇 |
一般工业技术 | 639篇 |
冶金工业 | 456篇 |
原子能技术 | 187篇 |
自动化技术 | 108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11篇 |
2023年 | 290篇 |
2022年 | 364篇 |
2021年 | 434篇 |
2020年 | 296篇 |
2019年 | 344篇 |
2018年 | 412篇 |
2017年 | 186篇 |
2016年 | 187篇 |
2015年 | 211篇 |
2014年 | 474篇 |
2013年 | 418篇 |
2012年 | 520篇 |
2011年 | 558篇 |
2010年 | 496篇 |
2009年 | 481篇 |
2008年 | 526篇 |
2007年 | 625篇 |
2006年 | 551篇 |
2005年 | 471篇 |
2004年 | 455篇 |
2003年 | 398篇 |
2002年 | 285篇 |
2001年 | 312篇 |
2000年 | 306篇 |
1999年 | 299篇 |
1998年 | 262篇 |
1997年 | 217篇 |
1996年 | 191篇 |
1995年 | 194篇 |
1994年 | 163篇 |
1993年 | 153篇 |
1992年 | 161篇 |
1991年 | 133篇 |
1990年 | 131篇 |
1989年 | 110篇 |
1988年 | 61篇 |
1987年 | 66篇 |
1986年 | 57篇 |
1985年 | 57篇 |
1984年 | 55篇 |
1983年 | 59篇 |
1982年 | 48篇 |
1981年 | 54篇 |
1980年 | 30篇 |
1979年 | 33篇 |
1978年 | 21篇 |
1976年 | 17篇 |
1965年 | 9篇 |
1954年 | 1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01.
为了控制电机安装尺寸 A/2,我厂自1975年以来,自制了两种 A/2测量器具~#1和~#2。供首件检验和抽检中应用。它比平板顶测法效率高,而且比较安全。能达到检测要求。~#1测量器具,适用于内外止口的机座测量 A/2。测量时,先将滑体6,滑到所测机座中心高的名义尺寸后,再将尺体5直接放在机座止口平面与三节条铁2上。(用于~#1)机座以上的大止口,见图1)将平尺3靠在机座底脚平面并使尺体垂直于平尺后,用压铁4压住尺体,再撤换掉平尺。用卡尺测量止口与滑体6平面最大距离。因为滑体6长140~(+0.02)和尺体弯板的140~(+0.02)等距并 相似文献
102.
风城油田重18井区八道湾组油藏为一典型非均质性较强的砂砾岩稠油油藏,目前,无论是基于单一沉积微相建模技术,还是基于单一岩石相建模技术,均无法在细致刻画储层内部各类岩石空间分布的同时,又保证其砂体展布符合地质规律认识,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笔者以风城油田重18井区八道湾组油藏为例,利用实际测井、岩心及物性分析资料,以单井沉积微相与岩石相划分为基础,建立能够表征沉积微相及岩石相分布的联合相类型,并以此为基础,通过对各相变差函数的调节,建立联合相地质模型。该相模型具有既符合沉积微相地质认识,又能表征岩石相空间变化的优势,对非均质性较强的储层刻画效果较好。在此基础上利用序贯高斯算法,建立储层的属性模型,最后进行地质储量拟合。通过模型的质量检验,验证模型可靠后,进而验证该方法能够用于非均质性砂砾岩特殊稠油油藏的三维地质建模,并且模型能够为水平井井轨迹设计提供依据,为后期油藏动态管理以及稠油注气扩散过程的数值模拟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03.
介绍了中国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研发的近/超临界甲醇醇解(SRCA)生物柴油技术在中海油东方石化有限责任公司60kt/a生物柴油装置上的首次工业应用情况。装置运行和标定结果表明,以酸化油等废弃油脂为原料,装置运行平稳,生产能力达到了设计负荷,三废排放少且容易处理,产品质量满足生物柴油(BD100)国家标准(GB/T 20828—2007)的要求,综合能耗为4 259.76 MJ/t,低于国家4 390.50 MJ/t的规定。 相似文献
104.
二氧化碳水溶液是常见的酸性流体,碳酸盐矿物中的方解石在酸性条件下溶解常产生次生粒间孔隙,是次生孔隙产生的重要来源。为此,利用设计的成岩模拟实验装置,采取快速升温和慢速升温2种升温方法,将温度由50℃升至120℃,通过4次水—岩实验和1次水热增压实验,研究不同升温速率下方解石在二氧化碳水溶液中的溶解作用,进而研究碳酸盐次生孔隙的产生机理。通过分析实验前后方解石质量变化数据和镜下观察图像可知:方解石的溶解速率很大,其溶解量受温度、二氧化碳分压的共同控制,具体表现为温度降低及二氧化碳分压升高有助于方解石的溶解;升温速率越大,方解石的溶解量也越大;封闭体系下方解石溶解一段时间后,当溶液中的离子浓度过高时,将抑制方解石的溶解;随着方解石的不断溶解,其表面发生溶蚀变化,依次呈现溶蚀微孔、溶蚀带、溶蚀锯齿和溶蚀晶锥4种溶蚀形貌特征。 相似文献
105.
106.
对杨木粉与大豆油或脂肪酸甲酯在超临界甲醇中的共炼进行了研究,以验证油脂及其甲酯对杨木粉液化的促进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大豆油及脂肪酸甲酯都对杨木粉的分解率有明显促进作用,且大豆油的促进效果要优于脂肪酸甲酯。更进一步研究表明,共炼能够同时提高木粉中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的分解率,其中木质素的相对分解率提高幅度最大。生物质共炼产物在经过低温减压蒸馏、石油醚萃取分离后得到两部分:生物轻油,以油脂衍生物为主;生物重油,以杨木粉液化产物为主。如果原料中采用的油脂不饱和度越高,则产物中会含有越多的甘油二酯沸程的化合物,这部分甘油二酯沸程化合物主要是有油脂衍生物与杨木粉液化产物缩合而成。另外,共炼所得到的生物重油产率要远高于杨木粉在超临界甲醇中直接液化的产率,本文对可能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07.
108.
109.
低渗透储层物性差、孔喉细小,水驱油过程中渗流阻力较大,注采井间难以形成有效的驱替压力梯度,建立渗流阻力的描述方法、研究渗流阻力的影响因素和变化特征对低渗透储层注水开发具有重要意义。在油水流动质量守恒定律的基础上,建立了低渗透储层水驱油渗流阻力梯度数学模型,应用水驱油渗流阻力梯度变化率函数分析水驱油渗流阻力梯度的变化特征,为低渗透储层中水驱油渗流阻力梯度的描述提供一种宏观表征方法。理论分析表明:低渗透储层水驱油渗流阻力梯度呈非线性特征,随着含水饱和度的增加水驱油渗流阻力梯度先增加后减小。低渗透储层注水开发存在最大渗流阻力梯度,与油相粘度、储层渗透率和注入速率相关;低渗透储层注水速率越大,需要克服的最大渗流阻力越大;油相粘度越大,最大渗流阻力越大;储层渗透率越低,最大渗流阻力越大。 相似文献
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