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6篇
  免费   22篇
  国内免费   11篇
电工技术   3篇
综合类   3篇
化学工业   1篇
金属工艺   2篇
建筑科学   11篇
矿业工程   66篇
轻工业   1篇
水利工程   1篇
无线电   6篇
一般工业技术   7篇
自动化技术   8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8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独领风骚 屹立群伦--评钱学森著《创建系统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从当代世界科学文化的大背景出发,通过比较,阐明了钱学森在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系统科学研究方面,在国内独领风骚,在国际屹立群伦;探讨了钱学森取得这一成就的深刻原因,论述了由此获得的思想启示。  相似文献   
52.
MIMO-OFDM系统下的自适应迭代比特分配算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樊凌雁  何晨  冯国瑞 《通信学报》2007,28(11):65-70
针对多输入多输出正交频分复用(MIMO—OFDM)系统提出了一种自适应迭代的调制方案。考虑实际通信系统的要求,在通信上层传输速率和误码率要求一定的情况下,以最小化发射功率为目标,在发射端采用自适应迭代的方法给每个空间子信道分配传输比特、发射功率。在满足用户要求的同时,获得了好的频谱效率,节省了发射功率。并且,采用迭代的方法解决了因发射比特必须取整引起的误差。相比与同类算法,可大大降低计算复杂度。计算机仿真表明提出的方法可以用低的发射功率达到用户要求。  相似文献   
53.
构造充填开采基础理论与地下空间利用构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应对充填采煤面临的成本逐渐增高、效率相对低下、地下空间资源被大量浪费等挑战,提出了构造充填开采思想。构造充填是一种充填率低、结构稳定性强、充填效果好的充填开采,其目标为:高效利用矿区固废资源、降低充填成本,改进充填材料与工艺、提高充填效率,合理进行采充规划、实现对地下开采空间的再利用。构造充填的设计原则为:直接顶不发生破断且变形量在允许范围内、充填体抗压强度足够大且能长期稳定承载。根据此原则确定了构造充填的关键位置为:特殊地质构造区、围岩应力集中区、直接顶最大受力处、直接顶最大变形处和充填体自身薄弱点等。构造充填的关键技术主要包括:通过优化煤矸石骨料形态与颗粒级配、研发新型低成本胶凝材料、开发新型外加剂、发展多种替代原材料等手段进一步开发新型固废充填材料;通过构建不同形态高强构造充填体和直接顶自承结构构建“构造充填体-直接顶”复合承载结构;通过研发智能化充填材料制备系统、可视化充填料浆输送系统、独立式充填体构筑系统、移动式充填材料浇注系统、立体化充填效果监测系统构建井下一体化构造充填系统。基于“三下”压煤资源的开采需求,在构造充填开采思想的引领下,提出了在城市下建设地下综合体、在村镇与农田下建设地下农业基地、在铁路(公路)与水体下建设地下储库等构想。  相似文献   
54.
关键柱局部失稳会诱发煤柱群(简称"群柱")体系的链式失稳及其围岩的联动破坏.关键柱位置的判别是柱式采空区煤岩体链动失稳科学防控的基本前提.首先界定了遗留煤柱最小等效宽度的概念,提出了 4种确定不同形态遗留煤柱最小等效宽度的方法,优化了遗留煤柱自身强度的计算方法;其次,引入应力扩散的最大距离L,改进了遗留煤柱承担载荷的计...  相似文献   
55.
上行开采层间岩层控制的关键位置判定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针对历史原因或复杂地质条件等导致曾经遗弃的可采煤层上行开采问题,提出上行开采的关键技术是岩层控制,而岩层控制的突破点在于其关键位置的确定。考虑到上行开采层间岩层关键层的结构最终演化为面接触块体结构,并且该结构中的块体强度高、刚度大,块体间摩擦面近似平面,结构面贯穿块体,结构的失稳源于块体沿着接触面的剪切滑移,故借鉴块体理论的思想,用矢量分析法建立上行开采层间岩层关键层结构中块体的参量矩阵并计算相应的判别矩阵,判定层间岩层关键层结构的可动块体,进而通过虚设切向“净滑动力”的方法探索上行开采层间岩层控制关键位置的具体判定方法,为上行开采层间岩层结构以及上行开采技术体系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56.
用剩余能量释放速度判定煤岩冲击倾向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实验测试的基础上,对现行冲击倾向性指标的特点及不足进行了分析,指出煤岩冲击倾向性是一个关于能量与时间的函数,提出了新的剩余能量释放速度指数,其物理意义是指煤岩破坏过程中单位时间内释放的剩余能量,从能量与时间的角度揭示了冲击倾向性,并给出计算公式.进而指出通过改变弹性能量指数测试时的加载方式为载荷控制,同时提高煤岩破坏时AB段的采样频率即可以得到计算剩余能量释放速度指数所需要的全部参数的测试方法,并针对冲击地压矿井进行了实验研究,初步归纳出了相应的判别指标.  相似文献   
57.
为解决我国老矿区资源枯竭,优质稀缺煤种匮乏、矿井服务年限不足等问题,通过理论分析、实验、数值模拟等方法系统研究了我国遗煤储量及类型、复杂条件下遗煤资源开采矿山压力显现规律、岩层控制机理及判定方法、构造充填岩控技术及工艺装备。取得了以下创新性成果:①首次摸清了我国遗煤储量、分布及类型等,遗煤资源开采可增加我国30%的煤炭储量,其开采将增加主要产煤省的煤炭储采比,提出了遗煤资源开采急需解决的技术难题;②揭示了复杂条件下遗煤开采的"应力场-结构场-变形场"时空演化与矿压显现规律,建立复杂条件下遗煤开采岩层移动预测模型;③发现复合残采区整层遗煤资源开采存在"主控岩层结构",建立了"扰动块体梁"结构模型和"上控制层+下承载层"结构模型,揭示复杂条件下遗煤开采岩层控制机理,构建了以"主控岩层结构稳定"为核心的复杂条件下遗煤开采可行性定量判定理论体系;④研发了综合柱旁充填、"梁-柱"式充填岩移控制技术、固体资源化充填材料和制备输送系统,充填效果监测技术,发明了复杂条件下遗煤开采构造充填岩控技术及工艺装备,形成了复杂条件下遗煤开采关键技术体系。该成果对延长服务年限、保证国家能源供给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8.
为了研究特厚煤层综放工作面煤-架结构及其承载机理,以塔山矿8216工作面为背景,根据煤体与支架的位置关系将其分为架前顶煤、架上顶煤和承载煤体,采用FLAC3D数值模拟软件分析了煤-架结构应力演化特征及煤体失稳破坏规律。结果表明:工作面超前支承压力峰值位于煤壁斜上方的架前顶煤中,顶煤破坏深度与超前支承压力峰值的超前距离基本相当,向控顶区侧呈“弧形”破坏形态。确定了煤-架结构对顶板来压承载能力的排序依次为架前顶煤>承载煤体>液压支架>架上顶煤。承载煤体在围岩应力拱和顶煤的保护下破坏深度始终保持在近煤壁侧3 m内,已破坏煤体应力基本不受推进距离与支架工作阻力变化的影响。架上顶煤在顶煤冒放前后承载特性不同,进而引起整个煤-架结构承载特性的改变。放煤前后煤壁破坏深度分别为3 m和2 m,顶煤破坏深度分别为7 m和12 m。架前顶煤的失稳是发生端面冒顶的主要原因,煤壁侧承载煤体的破坏是煤壁片帮的直接原因。在围岩应力拱的作用下,顶板以架前顶煤为轴做回转运动并伴随着顶板、支架及超前煤体应力的动态变化,但煤-架结构的承载特性不会改变。研究结果可为特厚煤层综放工作面...  相似文献   
59.
选取非等宽复合柱采区中部遗煤的开采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值模拟、相似模拟和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遗留煤柱稳定性、围岩应力分布环境及岩体结构稳定性3个角度出发,系统分析了非等宽复合柱采区中部遗煤开采的可行性.结果表明:复合采动影响下残采区遗留宽煤柱的稳定性强于窄煤柱,中部遗煤开采过程中超前支承压力会与遗留煤柱内集中应力相互...  相似文献   
60.
针对塔山煤矿3条1070大巷之间宽煤柱留设造成煤炭资源巨大浪费的现状,采用FLACK3D数值模拟软件对不同水平地应力下的1070大巷在不同动压系数垂直应力影响下的巷间煤柱的合理宽度进行模拟探究,从煤柱塑性区发育及应力变化角度分析煤柱稳定性,结果表明3条1070大巷合理巷间煤柱宽度不应少于20 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