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46篇
  免费   62篇
  国内免费   67篇
电工技术   61篇
综合类   75篇
化学工业   203篇
金属工艺   113篇
机械仪表   47篇
建筑科学   70篇
矿业工程   36篇
能源动力   6篇
轻工业   60篇
水利工程   43篇
石油天然气   94篇
武器工业   6篇
无线电   66篇
一般工业技术   110篇
冶金工业   54篇
原子能技术   18篇
自动化技术   113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27篇
  2022年   31篇
  2021年   26篇
  2020年   26篇
  2019年   39篇
  2018年   36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61篇
  2013年   34篇
  2012年   50篇
  2011年   58篇
  2010年   42篇
  2009年   40篇
  2008年   37篇
  2007年   32篇
  2006年   34篇
  2005年   49篇
  2004年   56篇
  2003年   50篇
  2002年   33篇
  2001年   37篇
  2000年   43篇
  1999年   23篇
  1998年   22篇
  1997年   22篇
  1996年   22篇
  1995年   23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21篇
  1992年   17篇
  1991年   16篇
  1990年   16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15篇
  1986年   15篇
  1985年   1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8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1篇
  1976年   1篇
  1959年   4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超临界CO2染色技术是一种新型的绿色环保染色技术,超临界CO2中分散染料在涤纶织物中的扩散性能是超临界CO2染色技术的一个重要基础。为了研究超临界CO2中分散染料在涤纶织物中的扩散性能,研究采用"卷层法",在温度70~110℃,压力16~24 MPa下,选用分散红54在自行研制的超临界CO2染色装置中对涤纶织物进行超临界CO2染色扩散实验。实验结果表明,染料在涤纶织物中的扩散过程是一边上染纤维一边向纤维内部扩散的过程,所建立的染色—扩散模型成功地描述了这一过程。随着温度的升高,染色速率系数与扩散系数之比随之增大,随着压力的升高,两者之比先升后降。  相似文献   
52.
吕德全  曲江  左玖玲 《化学工程师》2006,20(6):40-41,64
通过对水解酸化-好氧两段生化法处理煤气废水中试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在进水COD小于2500mg.L-1,NH 4-N小于150mg.L-1时,COD去除率可达到80%,NH 4-N去除率可达到50%,BOD去除率在96%以上。  相似文献   
53.
对澳大利亚核试验场整治中的几个问题进行了简要介绍,包括组织管理、整治目标与方案、土壤清除标准、填埋废物的就地玻璃固化、职业健康与安全、终态评价以及整治后场址的管理等。  相似文献   
54.
为超临界CO2染色工艺提供必要的基础数据,采用静态循环法在343.2~383.2 K,12~28 Mpa温度压力范围内,测定了分散红343和分散蓝366及其混合物在超临界CO2中的溶解度.实验结果表明,二元体系(分散红343+CO2,分散蓝366+CO2)和三元体系(分散红343+分散蓝366+CO2)中染料的溶解度均随温度和压力的升高而增大;染料分子的极性对其在超临界CO2中的溶解度影响较大;三元体系中两种染料的溶解存在"共溶剂效应"和竞争溶解作用;两种染料在二元和三元体系中的溶解度实验数据用Chrastil方程关联,结果较好.  相似文献   
55.
马斌斌  徐明仙  郑夏琼  林春绵 《农药》2012,51(3):193-196
[目的]获得单一的高效异构体对于提高农药药效和减少环境污染具有重要意义。[方法]采用Sino-ChiralOJ柱在超临界色谱中以CO2为流动相对5种芳氧苯氧丙酸类除草剂进行手性分离。探索了系统温度(25-45℃)、流动相改性剂(甲醇、乙醇或异丙醇)及添加量(5%-15%)对分离效果的影响。[结果]唑禾草灵、吡氟禾草灵、喹禾灵获得了完全分离,其最大分离度分别为11.66、1.48、8.34,而禾草灵酸和吡氟氯禾灵均未获得分离。[结论]随着改性剂添加量的增大,唑禾草灵、吡氟禾草灵、喹禾灵的容量因子和分离度逐渐减小,而分离因子基本保持不变。在同一改性剂添加量下,容量因子按甲醇-乙醇-异丙醇的顺序基本逐渐增大,而分离因子基本保持不变。随着系统温度的升高,容量因子逐渐增大,分离因子和分离度逐渐减小。各物质结构上的差异导致分离效果不同。  相似文献   
56.
The oxidation of carbon nanotubes, C60 and graphite was studied by thermogravimetric (TG) analysis and differential thermal analysis (DTA) technique, and the oxidation kinetic models of three carbon materials studied were analyzed by mechanism-function method.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ree carbon species adopt different oxidation mechanisms due to their different structures. The oxidation of carbon nanotubes with cylindrical structure follows contracting volume reaction mechanism [R3 mechanism, 1 - (1 -α)1/3 = kt], indicating that the oxidation of carbon nanotubes takes place from the ends to the center. For graphite with planar sandwich structure, the oxidation starts at the edges initially and gradually moves toward the center, which corresponds to contracting area phase boundary reaction mechanism [R2 mechanism, 1 - (1 - α)1/2 = κt]. The oxidation of C60 with spherical structure,however, is complex and apparently cannot be illustrated with a single kinetic model. The values of apparent activation energy for C60 determined using Kissing method is 91kJ·mol-1.  相似文献   
57.
SiO_2-TiO_2薄膜的制备及光致超亲水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制备具有良好的光致超亲水性的SiO2-TiO2薄膜,实验用溶胶凝胶法结合超声技术以正硅酸乙酯(TEOS)和钛酸丁酯(TBOT)为前驱体制备SiO2-TiO2溶胶;采用浸渍提拉法在普通载玻片上涂膜;然后分别运用微波炉和马弗炉2种不同的烧结方式进行热处理制得产品。将所得产品分别进行接触角、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FT-IR、AFM测试。结果表明:马弗炉烧结得到的SiO2-TiO2薄膜亲水性要好于微波炉烧结,并且在V(TEOS)∶V(TBOT)=0.75∶1时,接触角最小,可达到4.3°,满足防污自清洁的要求;红外谱图说明有Ti—O—Si键的生成,证明SiO2和TiO2之间生成了复合氧化物。  相似文献   
58.
在模拟某油田腐蚀环境中,通过高温高压CO2腐蚀试验,采用SEM、EDS和XPS测试手段分析,研究温度变化对超级13Cr马氏体不锈钢的腐蚀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温度的升高:超级13Cr马氏体不锈钢的均匀腐蚀速率呈微上升的趋势,气相环境中试样的均匀腐蚀速率大于液相,但均远小于0.1mm/a,局部腐蚀严重。在温度为150℃的气相环境中,超级13Cr钢最大局部腐蚀速率可达2.1379mm/a,其7天实验的最大局部腐蚀坑深度可达41μm。XPS检测结果显示,超级13Cr钢表面钝化膜主要成分是非晶态的Cr2O3。  相似文献   
59.
60.
    运用四点弯曲试验方法,参照NACE 0177-2005标准研究了低Cr钢在模拟塔里木油田工况条件下的抗H2S应力腐蚀开裂(SSC)行为.结果表明:经720小时试验后,0.5 Cr试样表面未发现宏观及微观裂纹,表现出良好的抗SSC能力,而普通3 Cr、5 Cr试样表面均发现宏观及微观裂纹,没有通过抗SSC性能检测;应从成分设计及适当的热处理等方面着手,获得理想的显微组织,来提高3 Cr、5 Cr钢的抗SSC性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