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本文利用有限元软件SAP2000建立了某四层钢框架模型,对其未设置屋顶钢塔、仅设置屋顶钢塔及设置屋顶钢塔和TMD三种模型进行了不同地震波下的时程分析和比较。结果表明,未设置屋顶钢塔时,主体结构在地震作用下反应最强烈:仅设置屋顶钢塔时主体结构反应相对较弱,钢塔在鞭梢效应下反应最为强烈;设置屋顶钢塔和TMD时主体与钢塔结构的反应同时达到最弱。研究表明屋顶钢塔和TMD能够同时有效的减小主体结构与屋顶钢塔的地震反应,避免了屋顶钢塔的鞭梢效应,达到了较好的减震效果。 相似文献
22.
采用有限元软件SAP2000研究尿素造粒塔在风荷载作用下塔底内力变化情况;分析风荷载作用下结构物的变形情况;分析风荷载下结构物的响应情况及不同基本风压下外壁的主应力分布情况。得出下述结论:在风荷载作用下,造粒塔塔底内力、位移以及应力变化都与基本风压成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23.
将连接阻尼器的对称双塔楼结构耦合为单个连接着Kelvin型阻尼器的2-DOF(degree of freedom)体系,推导了耦合结构体系的运动微分方程并基于能量最小原理求出了连接阻尼器的优化参数解析解。参数化分析表明结构各层频率比、质量比和刚度比是影响阻尼器控制效果的重要参数。对于一个给定的对称双自由度体系,存在最优的Kelvin阻尼器阻尼参数解析解使得结构的位移峰值响应有最小值,同时从结构的自振特性也会影响结构最终的控制效果。最后,通过数值算例,分别讨论了塔楼多自由度体系在地震激励下的位移时程、结构振动能量和层间位移角,验证了该文所提Kelvin阻尼器优化参数解析表达式对控制带底盘对称双塔楼结构动力响应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24.
本科生导师制是深化工程教育改革、推进一流本科教育、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促进本科生个性化发展的重要途径。以武汉工程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为调研对象,结合实施本科生导师制八年以来积累的经验与取得的成效,剖析本科生导师制实施过程中的不足。从加强理论宣传、明确本科生导师制内涵,提高奖惩力度、调动师生参与积极性,因材施教、引导学生个性化和全面发展,分工协作、制定导师团队指导机制,增加配套、建设互动指导平台等方面提出改进措施,以期进一步增强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效果,推动本科生学习、科研、实践、创新等能力的全面提升,提高学院人才培养质量,为其他高校相关学院实施本科生导师制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25.
从武汉工程大学土木工程实验教学中心现状出发,以土木工程专业评估(认证)理念为导向,剖析现阶段实验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根据我国现阶段高等教育培养要求和土木工程专业评估(认证)要求,从教学管理体系、实验教学体系、实验教学等方面进行综合论证,提出改革方案,旨在为社会培养新时代综合型创新人才。同时,在现有实验教学体系下,结合土木工程学科发展动态,提出“一实体、三虚仿”的未来虚实结合教学体系的构建方案,从人才培养方案、教学体系改革、土木工程学科发展三方面阐述了该实验教学体系的意义,展示了“一实体、三虚仿”实验教学体系的基本框架,以期为省属高校相关专业实验教学中心的建设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26.
某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评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摘要:以一个8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为研究对象,首先对其进行结构设计,得出各梁、柱截面尺寸及配筋布置;然后采用OpenSees程序对其中一榀框架建立二维模型,选择20条含明显速度脉冲的近场地震记录对该框架结构进行增量动力分析(IDA),同时选择20条典型远场地震记录以作对比分析。基于IDA分析的结果,从概率的角度对结构进行地震性能评估,得出结构在不同 参数及近场、远场地震作用下的超越概率、地震危险性曲线及年平均超越概率。通过对比分析发现, 参数的选择对结构地震性能评估有很大影响。近场地震由于其较高的速度脉冲,使得结构的超越概率、平均超越频率及年平均超越概率均大于远场地震。 相似文献
27.
该文基于数值模拟以5层、8层和12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为研究对象,对各结构进行了20条地震动作用下的随机增量动力分析,采用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理论,提出了一种确定结构屈服和倒塌水平能力限值的方法。基于该方法,得到了各结构模型屈服和倒塌破坏水平的地震易损性曲线。分析结果表明,结构的屈服和倒塌能力限值可以由相应易损性曲线上95%置信水平下的具有5%屈服和倒塌概率时的限值求出;通过对比各结构屈服和倒塌的易损性曲线,揭示出结构层数的变化对易损性曲线的影响。 相似文献
28.
提出了一种分段隔震结构与相邻结构连接耗能的新型混合被动控制体系。与单一的减隔震体系相比,这种新体系将隔震与阻尼器耗能结合在一起,对不同频域地震动具有较强的鲁棒性。通过振动台试验输入不同频域的地震动,研究了分段隔震结构中间隔震层位置变化对隔震效果的影响。最后将有限元数值模拟与试验结果进行了对比。研究表明:长周期地震波对隔震结构的位移、加速度的影响相较于其他频域地震动更为显著,会使隔震支座超限的可能性增大;中间隔震层位于结构竖向靠中部位置时结构整体动力响应最小;混合被动控制体系可以有效解决高层减隔震结构目前所存在的位移超限、结构整体倾覆等问题,对不同频域地震波激励下的结构响应均有更为优越的控制效果。 相似文献
29.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