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1篇
矿业工程   17篇
原子能技术   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1998年   2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1.
12.
讨论新疆的置于高湿度黄土或其它的非湿陷土层上压缩变形部分的变形特征。  相似文献   
13.
介绍了淄博矿业集团公司许厂煤在顶煤破碎与顶板压力大的情况下 ,实现综放面安全、快速、高效撤出的成功经验  相似文献   
14.
分析了传统的防尘设施存在的问题,介绍了风压滤水磁化降尘装置的主要结构、工作原理以及在亭南煤业公司的使用效果.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人表皮细胞培养方法的研究,叙述了从取材、消化处理标本、贴壁剂和滋养细胞的准备、培养基和培养条件选择到各种生长刺激因子的运用这一过程。并对低传能线密度(1et)小剂量照射和重组人表皮细胞生长因子(rhEGF)对人表皮细胞生长的促进作用作了对照研究,证实了小剂量照射和重组人表皮细胞生长因子对体外培养的人表皮细胞具有相同的促进生长作用,且两因素具有协同作用,初步检测了两因素在该实验条件下的最佳剂量和浓度,对两因素促进培养的人表皮细胞生长的机理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6.
为了研究深部软岩巷道开挖卸荷作用下的力学响应量及大变形失稳机理,基于统一强度准则和岩石三线段力学模型,建立了巷道围岩开挖卸荷力学模型,依据巷道开挖后围岩次生切向应力、等效剪应力分布特征,将围岩力学结构划分为浅承载圈、深承载圈、自稳承载圈、主承载圈和关键承载圈,通过理论分析,求解得到软岩巷道开挖后次生应力场、位移场以及软化区与破碎区范围解析解,结合某软岩工程相关力学参数,分析了巷道开挖卸压作用下围岩屈服应力,围岩破裂区、软化区影响范围以及围岩承载结构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围岩屈服应力随着初始黏聚力和内摩擦角的减小以及掘进速度的增大而减小,围岩越容易达到屈服发生破坏;围岩软化区范围与围岩初始力学参数相关,初始黏聚力越大的围岩,围岩软化区范围减小;破碎区范围随着黏聚力软化模量、剪胀角、掘进速度以及支护结构间排距等的增加而增大;主承载圈和关键承载圈的范围、径向应力和轴向应力的峰值随着围岩软化程度的增加而增大,且向巷道深部转移。  相似文献   
17.
介绍24m预应力混凝土折线屋架的施工技术,针对工程中影响质量的关键因素进行成功经验的总结。  相似文献   
18.
考虑到重核裂变产物钷-147目前在工业上和科研上的广泛应用,尤其是作为夜光涂料的激发能源,用于表面描绘和彩色电视屏等更为普遍,所以机体受钷-147污染的可能性也就增加了。我们以前的研究已经观察到夜光涂料钷-147既可自完整皮肤吸收,更可从损伤皮肤吸收,而且确定钷-147自皮肤吸收后在体内的主要蓄积部位为骨和肝,从而启示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随着开采深度和强度的逐渐增大,冲击地压灾害发生频率逐年升高,严重威胁矿井的安全生产。针对目前基于现场实测的冲击危险性评价方法仅从能量聚集角度进行危险性判别,导致评价结果不能反映现场全部冲击危险情况的问题,考虑了冲击启动过程经历的"能量释放→能量传递→冲击显现"3个阶段,分析了基于冲击启动过程的冲击危险性评估原理,通过理论研究,构建了包括能量集中指数、屈服接近指数、能量传递衰减指数和支护损伤指数等4个指标,设定了各指标的权重,包括根据各指标量值差异程度设定的属性权重,以及根据各指标危险等级设定的等级权重;由此,以电磁波CT探测系统为平台,建立了能够划分近场围岩冲击危险区域及危险等级的电磁波CT评估方法,并将该方法编程实现。应用此方法对亭南煤矿207工作面现场实测数据进行处理,发现区段煤柱内布置巷道大幅升高了相邻煤柱区的应力集中程度及支护损伤程度,进而增大了相邻煤柱区的冲击危险性。通过钻屑法验证了基于冲击启动过程的冲击危险性评估方法的有效性。该方法依据冲击启动过程将评估体系细化,能够有效提升对冲击危险区域及危险等级的辨识度,为巷道冲击地压治理提供了更为准确的依据,尤其能为煤柱区冲击地压防治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以亭南煤矿307工作面为工程背景,通过模拟分析导水断裂隙带高度来验证微震监测数据实时监测导水断裂带高度的可靠性,并利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微震事件与顶板涌水量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307工作面在不同推进距离条件下,微震事件集中分布于覆岩破坏严重区,能够反映覆岩破坏情况及导水裂隙带发育高度;工作面回采数值模拟结果与微震监测事件变化规律基本一致,导水裂隙带高度发育特点为“前期增长快,中期增长慢,后期达到平衡”;307工作面微震监测数据事件数与同时间段内的涌水量相关性显著,涌水事件和微震事件的发生具有特定的滞后效应,采用合适的滞后微震数据做预测能更好地提高涌水量预测准确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