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8篇 |
免费 | 12篇 |
国内免费 | 1篇 |
专业分类
综合类 | 14篇 |
化学工业 | 6篇 |
建筑科学 | 4篇 |
矿业工程 | 29篇 |
石油天然气 | 7篇 |
冶金工业 | 1篇 |
出版年
2023年 | 1篇 |
2022年 | 3篇 |
2021年 | 4篇 |
2020年 | 2篇 |
2018年 | 1篇 |
2017年 | 1篇 |
2016年 | 1篇 |
2015年 | 3篇 |
2014年 | 1篇 |
2013年 | 6篇 |
2012年 | 1篇 |
2011年 | 2篇 |
2010年 | 2篇 |
2009年 | 2篇 |
2007年 | 3篇 |
2006年 | 3篇 |
2005年 | 6篇 |
2004年 | 3篇 |
2003年 | 3篇 |
2002年 | 5篇 |
2000年 | 1篇 |
1999年 | 2篇 |
1998年 | 1篇 |
1996年 | 1篇 |
1995年 | 1篇 |
1994年 | 1篇 |
1990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自从1933年谢家荣报道江西乐平地区典型树皮煤以来,树皮煤(体)因其具有特殊的化学性质,引起了广泛关注。典型的树皮煤和树皮体主要存在于中国南方晚二叠世,尽管在树皮煤(体)化学性质方面已经取得了一些重要的研究进展,但关于其结构特征和热反应性缺乏系统研究,直接影响了树皮煤的合理利用。通过结合已有的大量参考文献和课题组的研究数据,围绕树皮煤和树皮体的结构和热反应性方面,进行了细致的总结与分析,重点探讨了树皮煤(体)的化学组成、有机地球化学特征、化学结构特征和热反应性,重新分析了对树皮煤定义的界定,推测建立了树皮煤化学结构与植物前驱体化学结构之间的关系图,指出了树皮煤(体)的元素组成方面至少表现出4点特殊性质:高氢含量、高H/C原子比、高挥发分以及高硫含量。结构上主要讨论了树皮体的物理结构和化学结构2方面,表明了树皮体最明显的化学结构特征是具有丰富的脂肪族结构,在镜质组反射率从0.67%增加到1.12%,树皮体的形态结构逐渐由纤维状向不规则网状结构演化,其定向性排列越来越强,与镜质组的结构演化特征相似。树皮煤(体)具有许多异常的热行为,如强烈的热解作用、超高的基氏流动度、良好的生烃潜力和液化性... 相似文献
42.
采集华蓥山煤田中梁山南矿9个有代表性的煤层样品进行低温氮吸附实验,分析构造煤吸附孔分形特征及分形维数与气体吸附能力的关系。低温氮吸附、解吸曲线表明不同变形序列构造煤在相对压力0.5~1.0范围内吸附特征各异。在此基础上,运用分形FHH方法得到构造煤分形维数D。研究表明:分形维数D可以表征构造煤吸附孔孔径结构和孔表面的变化关系;分形维数越高,微孔含量越多,孔表面越不规则,孔隙结构非均质性愈强;分形维数大小可反映煤的吸附能力,分形维数增高,吸附能力增强。因此,由构造变形增强引起的高分形维数和复杂的孔隙结构显示出更高的吸附能力。 相似文献
43.
北部湾盆地迈陈凹陷东部地区油气成藏特征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在区域构造演化、构造单元划分及地层发育特征分析的基础上,对北部湾盆地迈陈凹陷东部地区,重点开展了储集层、油气成藏条件和主控因素研究,建立起研究区油气成藏模式。分析认为,古近系流沙港组、涠洲组是主要含油层系,包括4套储盖组合;主要烃源岩为流二段和流三段上部暗色泥岩,2套重要的砂岩储层是流三段和涠洲组;圈闭类型以断鼻、断块及地层超覆型为主,时间、空间上配置较好;成熟烃源岩、储层发育、断层特征、盖层条件和圈闭形态及落实程度是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研究区包括深凹带内斜坡带、南部断阶带和外斜坡、远斜坡带三种成藏模式,内斜坡带西部地区为勘探最有利的区带。 相似文献
44.
我国油气资源评价现状与存在问题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2
简要介绍了我国历次油气资源评价概况及特点,指出了我国油气资源评价与国际惯例相比,在评价方法、评价.结果、资源量的构成和资源量的时效性四个方面上存在的差异。为了更加客观评价我国油气资源潜力,建议以新一轮全国油气资源评价工作为契机,加强统计法、地质类比法及油气资源经济性评价等薄弱环节的研究,进一步完善我国油气资源评价方法,建立一套既能符合我国油气地质特点、又能与国际接轨的油气资源评价方法体系。 相似文献
45.
46.
山西省太原组和山西组煤质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收集山西省煤田大量煤质资料的基础上,绘制了该省太原组和山西组煤层主要煤质指标的等级图或等值线图,在此基础上分析了6种指标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太原组的煤中灰分有北高南低、西高东低的特点,而煤中硫分则南高北低,分带明显;山西组从北往南灰分产由高到低变化,具有明显的分带性;而煤中硫分多为低硫煤.煤中挥发分总体上呈北高南低、西高东低的特点.煤的黏结指数亦呈北高南低、西高东低的趋势,其中霍西煤田中部均为高值中心,反映了煤的变质程度由北向南、由西向东逐渐变高,煤类由烟煤向无烟煤变化的趋势.原煤干燥基高位发热量大于27 MJ/kg,且大部分区域属于特高热值煤,结果为评价和充分合理利用山西省的煤炭资源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7.
气流床煤粉气化过程有害微量元素迁移转化的模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Factsage软件、基于Gibbs自由能最小化原则,以干河煤气流床气化试验数据为依据,通过解耦气化反应历程、引入碳转化率修正系数,研究建立小型气流床煤粉气化炉模型,用于模拟研究气流床气化过程煤中有害微量元素Hg,F,Be,U的赋存形态及迁移规律,探讨微量元素在气流床气化过程中可能的释放历程.结果表明:经过碳转化率修正的气化炉模型模拟结果与试验数据吻合较好;还原性气氛下,干河煤中Hg(g)为Hg的主要存在形态,F,Be主要以HF(g)以及Be(OH)_2(g)赋存,U主要以UO_2(s)形式存在;干河煤中Hg属于易挥发性元素,其迁移主要取决于元素及其化合物本身的物理性质,受原煤中的赋存状态影响较小;F,Be属于较易挥发性元素,其迁移不仅与元素在煤中赋存状态有关,同时受气化温度、气化气氛的影响.温度的升高有利于F,Be的析出,还原气氛促进了相应氢化物的生成;U属于难挥发性元素,受其在原煤中的赋存状态影响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48.
烃源岩生烃性的飞行时间二次离子质谱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讲座了利用用飞行时间二次离子谱仪(TOF-SIMS)研究烃源岩生烃性的制样技术、碎片离子的丰度和离子的浓度的关系;研究了吐哈盆地中株罗统烃源岩中矿物沥青基质TOF-SIMS的谱图分布特征、无机和有碎片离子的归属与碎片离子的构成,提出了烃源岩成烃性评价方法,并利用碎片离子特征峰参数XAL,YOX和ZAR来反映矿物沥青基质中脂、氧和芳香结构的组成,结果表明:它们作为矿物沥青基质的成烃性指标是有意义的;CH5NO3^3等含氮氧化合物碎片离子特征峰的发现,反映了菌类等微生物积极参与生物降解作用。 相似文献
49.
利用显微CT技术对重庆市中梁山南矿构造煤的渗流孔进行了精细定量表征。研究发现:构造煤孔隙直径一般小于10μm,但不同类型构造煤的孔隙分布特征有着明显差别。随着构造变形的增强,煤的孔隙数量、面孔隙度逐渐增大。原生-碎裂煤的孔隙以原生孔为主;碎裂煤脆性破坏加剧,角砾孔增加;碎粒煤碎粒孔和微裂隙发育,平均孔径加大;鳞片煤受到强烈剪切作用,煤颗粒在脆性破碎的基础上,同时具有韧性变形特征,包括局部揉皱和粉末状糜棱质,充填部分孔隙,造成平均孔径下降。构造煤孔隙三维建模表明,随着应力作用的增强,构造煤的孔隙度、孔比表面积、孔体积及最大连通孔隙团不断增高。 相似文献
50.
距国际煤和有机岩石学委员会(ICCP)讨论制定新的显微组分分类近30年后,国际煤地质学杂志(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al Geology)于2017年发表了类脂体新的分类方案“Classification of liptinite - ICCP System 1994”。在此之前,ICCP发表了镜质体(ICCP,1998)、惰质体(ICCP,2001)和腐植体(Sykorova等,2005)的分类方案。类脂体新分类方案的发表,标志着ICCP完成了对煤显微组分分类体系的构建。这四个分类方案统称为“ICCP System 1994”。与ICCP的旧分类方案(Stopes Heerlen分类)相比,该类脂体分类适用于所有煤化作用程度的煤和变质程度的沉积岩中的分散有机质。新的类脂体分类方案包括9种显微组分,即角质体、木栓质体、孢子体、树脂体、渗出沥青体、叶绿素体、藻类体、类脂碎屑体、沥青质体。“ICCP system 1994”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烟煤显微组分分类》(GB/T 15588—2013)相比,后者有树皮体和荧光体,并明确地划分出了显微亚组分(即孢粉体分为大孢子体和小孢子体,藻类体分为结构藻类体和层状藻类体)。“ICCP system 1994”有叶绿素体,并将荧光体作为树脂体的一种。其他显微组分在国家标准《烟煤显微组分分类》和“ICCP System 1994”中相互对应。与“ICCP system 1994”的适用范围不同,国家标准《烟煤显微组分分类》适用于中阶煤。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