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8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49篇
电工技术   19篇
综合类   14篇
化学工业   28篇
金属工艺   2篇
机械仪表   3篇
建筑科学   2篇
矿业工程   3篇
能源动力   4篇
轻工业   9篇
水利工程   2篇
石油天然气   3篇
无线电   2篇
一般工业技术   6篇
冶金工业   1篇
原子能技术   77篇
自动化技术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25篇
  2013年   27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整体针翅管强化传热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丁铭  阎昌琪  缪红建  孙立成 《核动力工程》2005,26(5):452-455,470
在润滑油竖直纵向冲刷的条件下,对整体针翅管进行了换热特性的实验研究,分析了针翅管的节距(T)、翅高(b)、加工方向、润滑油进口温度(t)和冷却水流速(v)对针翅管传热性能的影响。在本实验范围内,整体针翅管的总换热系数k可达200~1470W/m2ˇK,比相同条件下的光管可增加1~4倍。实验结果表明,整体针翅管是一种比较适合于以高粘度流体作为工质的换热器的新型强化换热管。  相似文献   
92.
推进区域协同减排是实现区域减排目标的重要举措。从区域协同减排比较优势、区域协同减排联系、区域协同减排努力程度3个维度构建区域协同减排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哈肯模型建立区域协同减排演化方程,测算2008—2017年中国省际区域协同减排水平,并分析其演化机理,最后运用Kernel密度估计法剖析区域协同减排水平的分布动态。研究表明:区域减排联系是中国省际区域协同减排演化的序参量,主导着区域协同减排演化进程;区域减排联系和区域减排比较优势共同促进中国省际区域协同减排系统发展;中国省际区域协同减排水平呈现“东部>中部>西部”的特征,尚处于以区域减排联系为驱动的初级阶段;中国省际区域协同减排水平具有典型的区域差异特征,东部区域差异呈扩大趋势且多级分化现象加强,中部呈“扩大—缩小—扩大”趋势,西部地区呈扩大趋势。  相似文献   
93.
94.
在机玻璃竖直矩形通道内,以空气和去离子水为工质获得实验数据。据此对竖直矩形小通道内均相流模型的适用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采用McAdams两相粘度时均相流模型及Chen等提出的修正均相流模型能较好用于1.41 mm间隙通道压降的预测,平均绝对误差分别为10.92%和12.20%;采用McAdams两相粘度时均相流模型对于3 mm间隙通道在两相雷诺数Re大于6000时平均绝对误差为10.04%,但气-液两相Re较低时预测偏差较大。通过实验数据分析得到了均相流模型适用于3 mm间隙通道的范围;针对两相Re较低的区域拟合得到了新的经验关系式,其预测值与实验值符合较好。  相似文献   
95.
采用光纤探针测量方法研究了垂直上升管中空气-水两相流动的局部界面面积浓度(IAC)和空泡份额等分布规律。实验选用的圆管直径为100 mm,气相、液相表观速度的范围分别为0~0.1 m/s和0~1.0 m/s。结果发现,影响径向IAC分布的因素主要为气泡通过频率。基于Ishii-Kim界面输运模型,对轴向IAC进行了计算;通过分析4种气泡间相互作用对IAC的影响,发现工作压力是影响轴向IAC变化的主要因素,最后给出了引入工作压力影响的轴向IAC计算关联式。  相似文献   
96.
常压下以空气和去离子水为工质,对横截面为1.41 mm×40 mm和3 mm×40 mm的竖直矩形通道内两相流动阻力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利用获得的764组实验数据,对11种典型两相流摩擦阻力计算模型进行评价。结果表明:Lee-Lee模型整体预测精度最高,但在分液相雷诺数较小(Rel<600)和较大(Rel>8 700)区域,与实验值符合较差;在分液相紊流区(Rel≥2 000) Chisholm B模型适用性较好,对于两实验段预测值与实验值绝对平均误差分别为6.13%和6.43%,但在分液相层流区(Rel<2 000)其预测值与实验值偏差较大。根据压降特性提出修正两相动力黏度,并针对分液相层流区提出修正计算关系式,其预测值与实验值符合较好。  相似文献   
97.
气泡微细化沸腾是沸腾到达某个临界热负荷后,加热面温度升高不大,与该临界热负荷相比,热流密度大幅提高的沸腾现象。本文在设计完成一可视化实验装置的基础上,通过高速摄影仪观察并结合采集的壁温数据,对常压下直径为10 mm铜加热面上的池式气泡微细化沸腾现象进行了研究,并讨论了液体过冷度对其的影响。实验发现,气泡微细化沸腾状态下,加热面上生成1层极其不稳定的气膜,气液交界面上不停地有大量微小气泡生成并以极高速度射入过冷液体中。随加热面热流密度的增大,气膜厚度波动周期缩短,气膜最大厚度减小,所生成微小气泡的直径也明显减小。实验中获得的最高热流密度达9 MW/m2。  相似文献   
98.
利用高速摄像仪对高过冷度下含不凝性气体的蒸汽气泡冷凝及破裂过程进行可视化研究,以分析不凝性气体对气泡微细化沸腾(MEB)过程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初始不凝性气体体积份额x0小于2.5%时,气泡突然破碎成大量微小气泡;x0在2.5%~7.5%之间时,较大气泡只会分裂成数个小气泡;x0大于7.5%时,气泡界面非常稳定,不会发生破碎和分裂现象。此外,当蒸汽气泡中含有较多不凝性气体时,气泡凝结过程减弱,液体对气泡的惯性冲击减小,气泡不易破裂。由此可表明,在气泡微细化沸腾发生时,不凝性气体的存在会阻碍加热面上气泡的破碎,从而降低传热能力。  相似文献   
99.
10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