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本文对蠕墨铸铁进行深腐蚀和热氧腐蚀,并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进行观察研究,揭示了蠕虫状石墨的三维立体形貌和内部晶面取向特征。通过共晶团腐蚀,观察了这种铸铁的共晶团数量和结构特点。结果表明,用各种含有稀土元素的变质剂处理均可得到蠕虫状石墨,其端部具有球状石墨的生长特征,在同一共晶团内部,各蠕虫石墨片间互相联系,这又类似于片状石墨。热氧腐蚀试验表明,蠕虫状石墨端部(0001)面沿圆周方向分布,呈年轮状排列。在枝干分部,则(0001)面沿着枝干方向分布,但其方向变化频繁,呈多晶体。据此,作者提出了蠕虫状石墨晶面取向的模型。蠕墨铸铁的共晶团数量介于灰铸铁和球墨铸铁之间,共晶团的结构也兼有片状石墨和球状石墨两者共晶团的特征。为此,作者也提出了相应的模型。 相似文献
22.
23.
细菌个体微小,在液体中运动性强,且有的细菌有鞭毛、菌毛等结构,增加其运动能力,因此对感兴趣的细菌长时间观察很有难度.本文采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比较多聚赖氨酸或低熔点琼脂糖处理后,大肠杆菌长时间观察的效果.结果发现在多聚赖氨酸包被的培养皿上加入含1.5%低熔点琼脂糖的LB培养基、室温培养或者在多聚赖氨酸包被的培养皿上加入含6%低熔点琼脂糖的LB培养基37℃培养,大肠杆菌均可在聚焦面贴壁分裂生长.连续观察2h以上大肠杆菌没有漂离视野,实现了显微镜下清晰呈现大肠杆菌分裂生长过程的目的. 相似文献
24.
25.
26.
27.
近十年来铸造工作者对铸铁中各种类型石墨的表面形态进行了研究,对各种类型石墨的结晶特征提出了看法,设计出不同的结晶模型。由于未能直接看到石墨内部结晶构造的特征,因此这些模型往往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继1955年土仓秀次等发表第一张离子腐蚀石墨球结构的照片后,还有一些学者利用这一方法进行过石墨球结构的研究,这对揭示球状石墨结晶特征起到重要作用。也有人用氧化腐蚀法成功地腐蚀出球状石墨结晶构造特征。本文系采用热氧化气氛腐蚀方法,即在500~600℃的温度下对几种形态的石墨进行氧化腐蚀,以扫描电子显微镜进行观察分析,提出对铸铁中石墨结晶类型的初步看法。 相似文献
28.
29.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