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68篇 |
免费 | 11篇 |
国内免费 | 7篇 |
专业分类
电工技术 | 6篇 |
综合类 | 7篇 |
化学工业 | 33篇 |
金属工艺 | 5篇 |
机械仪表 | 1篇 |
建筑科学 | 12篇 |
矿业工程 | 15篇 |
能源动力 | 3篇 |
轻工业 | 44篇 |
水利工程 | 3篇 |
石油天然气 | 6篇 |
无线电 | 12篇 |
一般工业技术 | 18篇 |
冶金工业 | 7篇 |
原子能技术 | 3篇 |
自动化技术 | 1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6篇 |
2023年 | 15篇 |
2022年 | 6篇 |
2021年 | 19篇 |
2020年 | 14篇 |
2019年 | 8篇 |
2018年 | 9篇 |
2017年 | 3篇 |
2016年 | 3篇 |
2015年 | 10篇 |
2014年 | 27篇 |
2013年 | 12篇 |
2012年 | 12篇 |
2011年 | 8篇 |
2010年 | 10篇 |
2009年 | 4篇 |
2008年 | 3篇 |
2007年 | 5篇 |
2006年 | 7篇 |
2005年 | 3篇 |
2004年 | 1篇 |
1999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81.
混凝土材料的颗粒堆积密实度对混凝土工作性及强度有着重要影响。利用Fuller曲线及Dinger-Funk紧密堆积理论对超高强混凝土进行配合比设计,研究了紧密堆积状态下胶凝材料的水化过程,探讨了不同配合比下混凝土的密度、工作性及力学性能。结果表明,采用Fuller曲线进行胶凝材料级配优化设计可以降低硅酸盐水泥用量,所设计的混凝土最佳配合比为:P·O 52.5级水泥用量为360 kg/m3,矿物掺合料用量为240 kg/m3,水胶比0.22,砂率40.2%。混凝土1 d强度可达62.7 MPa,28 d抗压强度可达107.9 MPa,与未筛分骨料的混凝土相比,其28 d强度提高了21.2%。 相似文献
82.
李静静 《混凝土与水泥制品》2020,(5):80-82
研究了硅灰对石膏基自流平砂浆物理力学性能、耐水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掺加适量的硅灰可以改善石膏基自流平砂浆的流动性、缩短凝结时间、提高强度,且收缩率基本无变化;石膏基自流平砂浆的吸水率和软化系数有所提高,耐水性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83.
通过调整地聚合物的氧化物SiO2/Al2 O3、Na2 O/Al2 O3和H2 O/Na2 O的物质的量比,利用碱激发偏高岭土制备不同强度等级的地聚合物混凝土.同时,用相同强度等级的普通硅酸盐水泥(OPC)混凝土作对比,评价地聚合物混凝土的抗冻性.结果表明:随着n(Na2O)/n(Al2O3)和n(H2 O)/n(Na2 O)增大,地聚合物混凝土的抗冻性降低;当n(SiO2)/n(Al2 O3)=3.3时,地聚合物混凝土的抗冻性最佳,冻融循环次数可达200.当地聚合物混凝土达到冻融极限时,相对动弹性模量损失较小,说明其冻融破坏的主要形式是表面脱落,而其内部结构破坏速率较OPC混凝土更慢.当抗压强度为30~50 MPa时,地聚合物混凝土抗冻性略优于OPC混凝土的抗冻性;但抗压强度在50~70 MPa时,OPC混凝土抗冻性远优于地聚合物混凝土抗冻性.此外,地聚合物混凝土具有较高水饱和系数,值均在0.85~0.95,说明地聚合物混凝土孔结构以开口孔为主. 相似文献
84.
85.
86.
87.
对聚酯与聚乳酸共混体系的相容性及熔体流变性能进行了研究。首先制备不同比例的PET/PLA共混体系,并利用示差扫描量热仪(DSC)研究共混体系的相容性,发现m(PLA)/m(PET)在20%以内时相容性较好。而后利用毛细管流变仪研究了不同温度、不同剪切速率下共混体系的熔体流变性能,发现随PLA含量的增大,非牛顿指数先增加后减小,且在m(PLA)/m(PET)=10%时出现极大值;黏流活化能则随PLA含量的增大而降低;另外当m(PLA)/m(PET)=10%时的共混体系可纺性较好。 相似文献
88.
研究一类带有时变时滞的区间二型模糊系统的稳定性分析问题.在构建 Lyapunov‐Krasovskii泛函时,加入增广矩阵和三重积分项,再结合二阶Bessel‐Legendre不等式、倒数凸组合方法和扩展的Jensen不等式,给出一个保守性较小的区间二型时滞模糊系统的渐近稳定性准则,最后通过数例验证了准则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90.
四元数在均匀圆形矢量传感器阵列信号参数估计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元数的四维超复数结构是一种正交结构,各矢量传感器分量保持其固有的正交性,从而提高了矢量传感器阵列的抗干扰能力以及分辨力。在均匀圆形矢量阵列信号的参量估计中引入四元数理论,建立基于四元素的电磁矢量传感器阵列信号接收模型。充分利用四元数的多维正交特性,结合四元数矩阵理论及已有算法对电磁矢量传感器阵列信号的波达方向和极化信息进行联合估计,仿真实验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并与传统的基于长矢量的MUSIC算法(V-MUSIC算法)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基于四元素的信号接收模型可显著提高信号参数的估计精度。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