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3篇
  免费   48篇
  国内免费   53篇
电工技术   40篇
综合类   58篇
化学工业   40篇
金属工艺   18篇
机械仪表   31篇
建筑科学   44篇
矿业工程   22篇
能源动力   13篇
轻工业   10篇
水利工程   42篇
石油天然气   82篇
武器工业   6篇
无线电   42篇
一般工业技术   33篇
冶金工业   12篇
原子能技术   4篇
自动化技术   97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1篇
  2022年   28篇
  2021年   22篇
  2020年   27篇
  2019年   37篇
  2018年   30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31篇
  2013年   30篇
  2012年   30篇
  2011年   47篇
  2010年   33篇
  2009年   31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28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构皮滩水电站厂房进水口边坡最大开挖高度171 m,地层为二叠系下统茅口组(P1m)和二叠系上统吴家坪组(P2w),以灰岩为主。进水口边坡主要地质问题包括软弱层带、不稳定块体及岩溶洞穴等,施工中对软弱层带等岩体较破碎部位增设钢筋混凝土贴坡加固,对不稳定块体进行挖除锚固,对溶洞回填C20混凝土处理。截至目前,支护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02.
光学表面中频误差的控制方法-确定区域修正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提出了一种有效控制光学表面中频误差的方法——确定区域修正法。给出了确定区域修正法的基本思想和工作流程,并基于最大熵原理对抛光盘运动参数进行了优化选择(行星运动方式转速比为-1或0,偏心率为接近于0但不等于0)。最后,在Φ100 mm K9玻璃平面镜上进行了抛光对比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应用确定区域修正法,在1.5 min内可使0.28 mm-1频率误差对应的PSD值从14.76 nm2·mm下降到3.70 nm2·mm,有效地控制了光学表面的中频误差。与其他方法相比,确定区域修正法的突出优点在于其确定性和高效性。  相似文献   
103.
在北美致密油勘探开发现状调研基础上,总结北美致密油规模效益勘探开发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分析中国陆相致密油与北美海相致密油成藏地质条件差异,提出中国陆相致密油产业发展的技术对策。北美致密油规模勘探、效益开发有6方面经验值得借鉴:在成熟探区寻找新的效益勘探层系;加强"甜点区"经济评价,重点开发高收益"甜点区";通过重复压裂、立体压裂,最大限度提高致密油储量动用程度;优化钻完井技术,降低工程作业成本;采用商品套期保值措施确保公司长期持续盈利;加强不同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提升整体经济效益。中国陆相致密油有较好的资源基础,借鉴北美海相致密油勘探开发的成功经验,针对中国致密油储集层地质条件,提出4方面建议:评价致密油资源潜力,优选致密油勘探战略选区;选准"甜点区"、"甜点段",实现精准高效开发;采用先进致密油压裂改造技术实现经济效益开发;通过管理体制创新,推进致密油规模效益开发。  相似文献   
104.
“进源找油”:致密油主要类型及地质工程一体化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致密油是国内"进源找油"的主要对象,地质工程一体化是实现中国致密油规模效益发展的必由之路。文章提到的致密油,等同于页岩层系石油,是指依靠水平井体积压裂等现有技术可以实现规模效益开发的陆相非常规石油资源,致密油"进源找油"包括找出"甜点区"和采出"甜点体"两个内涵,根据页岩层系储层岩性、源储组合差异,将中国陆上致密油划分为"碎屑岩、混积岩—沉凝灰岩、碳酸盐岩"3种主要类型。致密油地质工程一体化,就是以"甜点区(段)"评价识别为基础,以"甜点体"高产稳产为目标,以"逆向思维设计、正向作业施工"为工作指南,坚持地质设计与工程实践一体化组织管理,做好"甜点区(段)"评价刻画和"人工油藏"制造开发两篇文章,最终把蓝图设计转化为工程作业、转化为效益产量的系统工业过程。以松辽盆地扶余油层碎屑岩、柴西南扎哈泉碎屑岩、吉木萨尔凹陷芦草沟组混积岩、马朗凹陷条湖组沉凝灰岩、柴西南英西地区下干柴沟组碳酸盐岩、川中北大安寨段页岩等不同类型致密油为例,分类型阐述了中国石油探区研究区致密油地质工程一体化在地质评价预测、工程关键技术和主要管理举措等3个方面的研究进展,"十三五"前3年新增三级储量9.97×108t,新建产能225×104t,取得了油气发现和产能建设"双丰收"。最后初步提出依托致密油地质工程一体化发展,加强多层系立体"人工油藏"开发、建立不同类型小区块"参考模板"、高度关注页岩层系源岩油气等建议。  相似文献   
105.
常规-非常规天然气理论、技术及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天然气进入跨越式发展的黄金时期,成为向清洁能源过渡不可逾越的桥梁。通过对国内外天然气发展现状、理论技术、潜力前景进行重点研究和阐述,结果表明:(1)全球天然气资源丰富,剩余探明可采储量186×10~(12) m~3,储采比为52.4,具备长期加快发展的资源基础;(2)提出了常规-非常规天然气地质学内涵,其形成分布具有10条规律,天然气勘探地质形成以不同气源为核心的常规圈闭"单体型"大气田成藏理论、以不同岩类储集层为核心的非常规"连续型"甜点区聚集理论,天然气开发地质形成以常规"控制水侵"为核心的构造气藏开发理论、以"人工气藏"为核心的非常规天然气开发理论;(3)中国天然气地质资源量(不含天然气水合物)达210×10~(12) m~3,整体探明率不足2%,天然气储产量将持续增长,预计2030年前年增探明地质储量约为(6 000~7 000)×10~8 m~3,预计2030年常规、非常规气产量均有望达到1 000×10~8 m~3左右,消费量需求可达5 500×10~8 m~3,天然气对外依存度可能达到64%,2050年可能达到70%;(4)提出中国未来天然气发展应加大资源规模区勘探力度、提高非常规气开发效益、增强储气库调峰与LNG(液化天然气)规模建设等10条措施。  相似文献   
106.
鄂尔多斯盆地北部主力气源岩太原组、山西组煤系地层热成熟史的研究对本区天然气充注过程和有利目标区预测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在对研究区烃源岩评价和一维、二维地质建模研究的基础上,利用BasinMod盆地模拟软件对单井以及研究区内二维剖面、平面进行了煤系烃源岩热演化史模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该区在中三叠世进入生烃门限,中侏罗世以后,烃源岩持续埋深,早白垩世末期至最大埋深(4000 m左右),绝大多数的天然气都在这一阶段生成,早白垩世末构造抬升以后只有少量天然气生成;(2)研究区上古生界太原组和山西组煤系源岩最大累积生烃强度可达到2200×108m3/km2,对现今天然气的分布具有较强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07.
为探求更好的混凝土厚度现场无损检测方法,运用冲击回波仪对不同龄期、不同厚度的素混凝土试件和钢筋混凝土试件进行测试,研究了激振装置、混凝土强度等级、混凝土龄期、钢筋配置对测试结果的影响,提出了冲击回波法评价混凝土厚度的数学模型和评价方法。研究结果表明:激振装置的选择极为关键,正确选择激振装置可有效规避钢筋对构件厚度测试信号的影响,混凝土龄期与冲击回波波速成正相关关系,引入不确定度评定分量使冲击回波法检测混凝土厚度的准确度得到有效保证。  相似文献   
108.
从靖边气田表层地震地质条件分析入手,针对气田地质特点,研制和建立了一套具有鄂尔多斯盆地特色的地震采集、处理和储层横向预测技术系列,在靖边气田天然气开发中取得了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109.
在已有腺病毒Ad205-IL-15的基础上尝试与过继免疫细胞CIK、NK92等联合开展对肝癌细胞的杀伤性研究。首次通过荧光化学发光的原理构连出携带表达萤光素酶报告基因的肝癌细胞系Huh7-Luc、MHCC97H—Luc来检测细胞的存活率。结果表明:免疫细胞联合Ad205-IL-15对Huh7-Luc、MHCC97H—Luc两株肝癌细胞表现出了较高协同杀伤作用。证明将免疫细胞与腺病毒联合可以相互弥补各自治疗的不足之处,提高了抗肿瘤效果。同时,由于操作方便,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测定法也为检测细胞存活率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110.
针对离子型稀土矿区浸矿过程导致的土壤氨氮、重金属复合污染问题,研究硫酸铵残留对土壤重金属迁移转化和形态的影响机制。通过土柱淋滤和室内土壤培养考察不同浓度浸矿剂输入土壤后,氨氮、重金属Zn、Cu和Cr的形态和迁移性变化。实验结果表明,与无浸矿剂淋滤对照组相比较,浸矿剂在重金属污染土壤中主要以氨氮形式存在,硝态氮占比低。在培养期间,浸矿剂硫酸铵淋滤降低了土壤pH值和土壤阳离子交换量(CEC),重金属活性增加,当浸矿剂淋滤浓度为5%时,弱酸态Cr、Cu、Zn比例分别提高8.29%、5.21%、4.53%。研究结果表明:硫酸铵加剧了土壤酸化,提高重金属迁移性,促进重金属形态从生物不可利用态向可利用态转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