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2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7篇
综合类   5篇
化学工业   2篇
矿业工程   2篇
水利工程   1篇
石油天然气   90篇
冶金工业   1篇
原子能技术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水驱开发油藏原油黏度变化规律及其对开发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水驱油田开发过程中,原油黏度随含水率升高而增加。目前水驱油藏数值模拟器中简单地将原油黏度看成是压力的一元函数,没有考虑其他因素对原油黏度的影响。为提高模拟精度,在黑油渗流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原油黏度随含水率变化的新模型,开发了新的数值模拟器,并在该模拟器上模拟了不同的原油黏度变化幅度对生产动态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水驱过程中原油黏度的升高缩短了无水采油期,加快了含水上升速率,降低了采出程度。油田实例对比验证了该模型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2.
四方坨子地区岩性复合油藏勘探潜力大,已在高台子、萨尔图油层提交了效益储量。因地层及沉积研究薄弱,储量区块外围勘探进展缓慢。以347口探井和开发井资料为基础,结合岩心观察,对青山口组开展多级层序划分和辫状河三角洲沉积微相分析工作。研究发现:依据构造变革面、岩相突变面、沉积作用转换面等可识别界面,青山口组可划分为1个二级层序(SSQqn)、3个三级层序(SQqn1、SQqn2、SQqn3)和12个四级层序(RST);青山口期发育辫状河三角洲—滨浅湖—半深湖、深湖沉积体系,其中辫状河三角洲相具有"多期正反韵律交替叠置、辫状带宽阔、河道频繁迁移改道、砂包泥"等特点。结合老井复查,预测青一段(F84井、F120井)、青二段(F52井、F79井)和青三段Ⅴ-Ⅷ砂组(F40井、F81井)为下步勘探目标。  相似文献   
13.
一类非牛顿流体渗流的视粘度依赖于压力梯度,且在不同的压力梯度区间内变化规律不同。其具有既不同于牛顿流体渗流,也不同于幂律流体渗流和宾汉流体渗流的非线性渗流特征。建立了该流体在多孔介质内部渗流的数学模型并利用行波法推导出了压力波的解析解。通过一系列算例分析了渗流方程控制参数对压力波形的影响,对比了该类流体与牛顿流体渗流的压力波差异。  相似文献   
14.
ISS高密度地震采集是以干扰炮相对有效炮为随机信号的基本理念对地震数据进行采集的方法,其大部分有效信号会淹没于噪声之中。基于此,本文提出-种在十字排列域或检波点域进行矢量中值滤波方法,并针对理论模型简要分析了不同空间滤波参数对保持有效信号和压制干扰信号的影响及处理中应注意的问题;实际单炮地震数据的处理和叠加成像结果表明,该方法在有效压制相干炮噪声的同时,能够较好地保持有效信号,提高资料信噪比,显著优于常规去噪方法的处理效果。  相似文献   
15.
依据地震和钻/测井资料,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在松辽西斜坡地区展开了嫩江组-青白口组地层的构造特征研究。结果表明:西斜坡地区主要经历了坳陷期和反转期构造运动,断裂类型多样,主体呈北北东和北北西向延伸,整体规模较小。平面上,区域构造自西向东可分3个带:西部简单斜坡带,中部背斜带和东部洼陷带。研究区微幅度构造发育,中部背斜带易形成断背斜型、断鼻型和构造-岩性型圈闭。以高角度、小断距为特征的断裂多形成垂向输导通道,广泛发育的背斜-岩性类构造输导脊构成了良好的油气运移路径,沟通了东部洼陷带的烃源岩,控制着油气的聚集成藏。  相似文献   
16.
隔夹层是储层非均质性的主要控制因素之一,探讨隔夹层为油藏精细描述和剩余油研究奠定基础。以岩心、生产动态数据为基础,综合辽河西部凹陷曙一区1735口测井资料,利用电性及物性测试分析,按照岩心标定测井曲线,编制5种参数(声波时差、深侧向电阻率、感应电导率、孔隙度和渗透率)交会图。将研究区的隔夹层分为泥质隔夹层和物性隔夹层两类,并建立两类隔夹层定量划分标准和识别模板。研究区隔夹层发育主要受控于洪泛期沉积、局部区域水动力减弱、多期河道切割侵蚀、前积(侧积)和河床滞留沉积的综合作用。泥质隔夹层主要集中分布在滨浅湖和分流间湾处,物性隔夹层主要分布在水下分流河道分支处及分流间湾的局部;在靠近物源区,隔夹层分布较少且较孤立,仅在两期河道叠置间发育,而在远离物源区分布明显增多且厚度增大;隔夹层在垂向上的分布与所处的基准面旋回关系密切,在中期旋回上升半旋回的3个阶段,隔夹层自下而上数量增多、厚度增大。最后提出隔夹层的岩性、物性、厚度及展布特征影响蒸汽辅助重力泄油(SAGD)技术对辽河油田稠油的生产。  相似文献   
17.
18.
层序地层格架中岩溶储层发育的预测模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对露头剖面中不同类型高频层序中岩溶的发育特征进行了研究。在典型钻井中,通过精细的成像测井和常规测井对岩溶发育段进行了识别,对层序内部和界面上、下系统的碳同位素进行了分析,探讨了不同类型层序中和不同级别层序界面下岩溶发育的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在受基准面变化旋回所控制的碳酸盐岩层序内,岩溶储层的有利发育部位应是在不同级别基准面升降过程中能周期性暴露遭受溶蚀的地区。这种地区在一个层序的发育过程中是可以预测的。以塔里木盆地寒武—奥陶系为例,在不同级别的层序中,基准面上升期的地层超覆带、高位期的前积带—顶超削截带及其向陆方向是岩溶发育的有利地区。  相似文献   
19.
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区输导体系及成藏效应   总被引:13,自引:12,他引:1  
利用地震、测井和分析测试资料对塔中地区的输导体系进行了分析,认为断层、裂缝、不整合、岩溶和砂体是构成塔中地区油气运移输导系统的基本元素.不同构造期、不同层序界面输导体系的平面分布特征和纵向演化特征显著不同.输导体系与烃源灶配置网络的有效性决定了塔中地区的成藏效果.区内断裂和不整合非常发育,断裂和不整合是塔中地区油气运移的主要途径;塔中地区具有多期成烃、多运移通道、多期成藏特征,加里东晚期、海西早期和海西晚期是塔中海相油藏的主要成藏期.  相似文献   
20.
福拉凹陷位于苏丹共和国Muglad盆地的东北部,福北油藏位于福拉凹陷中部转换带南部,是一个构造-水动力稠油油藏。该油藏具有埋藏较浅、储集层胶结疏松、高孔隙、高渗透以及底水活跃等特点。依据油藏特点应用"排砂冷采"技术进行开发,并采用与之相配套的完井工艺,包括大口径套管、长沉砂口袋完井和射孔时保护厚油层中的泥岩夹层等,使单井日产量平均超过100m3。在出砂严重井采用"有限排砂"开采技术,降低了作业周期和费用,有效地提高了开发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