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1篇 |
免费 | 3篇 |
国内免费 | 3篇 |
专业分类
综合类 | 8篇 |
建筑科学 | 7篇 |
矿业工程 | 1篇 |
轻工业 | 8篇 |
水利工程 | 37篇 |
原子能技术 | 1篇 |
自动化技术 | 5篇 |
出版年
2023年 | 1篇 |
2022年 | 2篇 |
2021年 | 2篇 |
2020年 | 2篇 |
2018年 | 3篇 |
2017年 | 2篇 |
2016年 | 2篇 |
2015年 | 1篇 |
2014年 | 2篇 |
2013年 | 4篇 |
2012年 | 2篇 |
2011年 | 1篇 |
2010年 | 2篇 |
2009年 | 4篇 |
2008年 | 8篇 |
2007年 | 1篇 |
2006年 | 2篇 |
2005年 | 2篇 |
2004年 | 2篇 |
2002年 | 4篇 |
2001年 | 2篇 |
2000年 | 3篇 |
1999年 | 3篇 |
1997年 | 2篇 |
1996年 | 2篇 |
1995年 | 2篇 |
1994年 | 1篇 |
1993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给出了两类求解无约束最优化问题修正的HS共轭梯度法.在Wolfe线搜索下,无需给定下降条件即可得到算法的全局收敛性.数值试验证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22.
小浪底水库运行以来黄河口演变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小浪底水库运行以来,黄河口来水来沙减少,与1976-1996年平均年水量261亿m~3/a、年沙量6.5亿t/a、平均含沙量25kg/m~3相比,2002年调水调沙以来,黄河口来水量减少27%、含沙量减少68%,致使河口感潮段从1976-1996年的淤积,变化为调水调沙以来的冲刷,冲刷速率为34m~3/a·m。河口延伸速率从1976-1996年的1.4km/a降到小浪底水库运行以后的0.3km/a,但远离行河口门的海岸蚀退。建议减少进入黄河口的沙量,或者来沙量较大时,把泥沙分散到三角洲整个蚀退海岸和洲面以抬高洲面高程,可以达到降低行河河口延伸速率、降低防潮堤前海岸冲刷速率、改良盐碱地、改善三角洲海域生态等目的。 相似文献
23.
黄河下游河道善徒,河口河段尤甚。河口三角洲尾闾流路始终处于淤积延伸、摆动改道的循环演变之中。河口拦门沙主要受制于河流人海水沙条件和河口滨海潮汐等海洋动力特性,它随河口口门的改移而变化,极不稳定。当前,关于黄河口拦门沙治理的观点还不一致,经济的合理性和技术的可行性均缺乏较为全面可靠的论证,难以制定具体有效的治理实施方案,需要进一步开展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24.
小浪底水库投入运用后黄河下游游荡性河道的整治问题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小浪底水库的调水调沙运用应使游荡性河段塑造出有利的河槽形态。游荡性河道的整治应与改变不利水沙条件相结合并按顺直或微弯流路整治,保持窄深河槽和修建卡口工程是进行游荡性河道整治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25.
为更全面地认识黄河尾闾河道形态的调整规律,基于1977—2017年利津水文站实测水沙资料以及典型断面资料,探讨黄河尾闾河道河床纵剖面形态在不同时期的变化过程,建立河床纵剖面凹度、纵比降与水沙条件的相关关系。研究表明:现行流路尾闾河道纵剖面主槽平均高程整体表现出先上升后降低的特征;纵剖面凹度在清8改汊前后,均表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特征,整体为"下凹"型;河道纵比降在流路改道(汊)后达到最大,在流路运用结束之前逐渐减小;尾闾河道纵剖面调整过程伴随着沿程、溯源的冲淤过程,与流路发展阶段和入海水沙过程密切相关,其中纵剖面凹度与汛期来沙系数有较密切的负相关关系;河道纵比降在不同时期对水沙条件表现出不同的响应规律,即当溯源淤积起主导作用时河道纵比降与汛期来沙系数有较好的负相关关系,当水流的挟沙能力起主导作用时则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26.
黄河河口河段水位波动的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河口12 m水位改道标准是当前黄河河口综合治理进程中一项至关重要的控制指标,在实际研究过程当中,用相关规划当中给定的参考值,并不能实时反映变化条件下的中常洪水的相应改道水位,与此同时,水位波动特性的存在也为改道标准的准确评估带来不确定因素。基于1954-2014年的利津站流量及西河口水位资料,统计提出了西河口水位的量级波幅和时均波幅,研究表明:量级波幅与汛期流量过程具有明显的负相关关系,整体呈现出由小到大的变化趋势。大于1 m的时均波幅通常伴随着历史特大流量过程以及黄河河口流路的改道。因此需利用不同驱动因素影响下的量级波幅、时均波幅来推求黄河河口河段的中常洪水改道控制水位。 相似文献
27.
黄河调水调沙对河口及其三角洲的影响和评价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分析了黄河调水调沙运用期进入河口的水沙条件,然后从三个方面包括防洪形势、生态环境变化、岸线变迁等,对黄河调水调沙运用对河口的积极影响进行了概括总结,文章最后指出:调水调沙作为河流治理最具生命力的举措和发展方向,如何发挥其更有效的作用,应切实注意解决好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①调水调沙运用应注意解决多目标、多效应的协调和实现;②在进行调水调沙运用时,还应着力塑造相对有利的包括河床边界条件在内的其它相关条件;③应着力加强水文水情和河床演变趋势预报工作,科学决策调水调沙运用的时机和方式;④应科学对待调水调沙运用进入河口的泥沙问题。 相似文献
28.
利津水位对河口演变响应的计算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黄河口的演变特征及其对利津3 000 m3/s同流量水位的影响。黄河口每次改道后尾闾河道的河长突然缩短,比降陡增,之后河长以先快后慢的速率增长,尾闾河道比降则呈指数衰减,经过约5~6年调整至平衡比降,其变化过程反映了典型的河床演变滞后响应特性。基于黄河口河道的演变特征,提出了河口河道水位和纵比降变化的概化模式,并采用滞后响应模型建立了河口河道同流量水位的计算方法,较好地计算了1954—2012年间黄河下游利津3 000 m3/s同流量水位的变化过程。该计算方法不仅考虑了河床演变的滞后响应特性,而且反映了来水来沙和河道淤长与蚀退对利津同流量水位的共同影响,能够连续地模拟河口淤积延伸及改道过程中河口河道特征水位的长期变化过程。研究成果可为分析黄河口淤积延伸与下游河道相对侵蚀基准面的变化关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9.
基于实地查勘和调研,从宏观的角度阐述了当前黄河河口系统治理开发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建设性地提出了今后一段时期内维系黄河河口系统健康与和谐发展的对策.包括建立黄河河口系统统一管理和协调的机制,加强三角洲自然灾害防治保障体系研究,开辟水源、高效用水,将泥沙处理利用和土地改造相结合.加强生态和湿地良性维持研究等。 相似文献
30.